105年第1學期-2798 建築理論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 配分比例 | 說明 |
---|---|---|
平常成績 | 50 | |
期中、末報告 | 25 | |
期中、末考 | 25 |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70人,已有43 人選讀,尚餘名額27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劉克峰教育目標
誰說的理論,西方人,亞太地區。椹木野衣說了「惡性場所」對於日本在現代啟蒙中的批判。東亞現代性帶來的「世界邊緣精神狀態」(borderline),就日本的經驗而言,磯崎新與椹木野衣意識到的是「日本」自身的缺席、日本「現代」經驗的模糊不清與缺席,以及日本現代「美術」創作中的問題意識、意象表現與技術發展盡是歐洲現代美術的對應物,自發性的「美術」的批判意識仍屬缺席狀態。龔卓軍認為照著西方現代性的歷史邏輯來看,解嚴之後台灣的「政治藝術」的確是處於「缺席」的狀態,台灣做為西方現代性鏡射出來的「惡性場所」的必然無史邏輯。所以別人的說法,你買單嗎?還是有不同的論點?所以必須先了解「自己身體」不僅是政治概念,也是文化概念;不僅是地理空間位置,也是價值判斷尺度;在對自己身體問題的討論中,特別是屬於亞洲的自己身體問題的難以闡釋,還因為它是一個很難實體化的問題。正是如此,從夜間的身體感甦醒,才是一個自發的自主的意識,可以棄形式而重新正視自己的感知。在對自己身體問題的討論中,因為它是一個很難實體化的問題。正是如此,從夜間的身體感甦醒對應到黑暗城市,才是一個自發的自主的意識,可以棄形式而重新正視自己的感知方法。因此,我們如何有意識地斬斷與文化移殖主義,回到自己身體內部。
課程概述
本課程主要講授內容大致分為兩部份:
(一) 建築意義之辯證:包含「第一章:從理型美學到機械美學之辯證」及「第二章:建築典範與範型移轉之思辯」兩關鍵議題之探討。
(二) 詮釋本質的模型:包含「第三章:現象本質意義之個人再詮釋學」、「第四章:場所感知溝通模式與建築語用自由度」及「第五章:意識形態與建築師之社會角色定位」等三關鍵議題之探討。
由前述兩部份有關建築意義與本質之辯證與詮釋模型之探索,期能建立一較嚴謹之建築論述內涵。
課程資訊
基本資料
必修課,學分數:2-0
上課時間:三/6,7[C221]
修課班級:建築系4
修課年級:年級以上
選課備註:
教師與教學助理
授課教師:劉克峰
大班TA或教學助理:尚無資料
Office Hour課程時間
授課大綱
授課大綱:開啟授課大綱(授課計畫表)
(開在新視窗)
參考書目
《東京製造》
《我們夢想的未來都市》
《觀察者的技》(Techniques of the Observer: On Vision and Modernity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強納森.柯拉瑞(Jonathan Crary) (PDF E.)
《向拉斯維加斯學習》(Learning from Las Vegas) (PDF簡與中譯本)
《建築之麻醉》(The Anaesthetics of Architecture) 尼爾.林區(Neil Leach) (PDF E. 與中譯本)
《觀察者的技術:論十九世紀的視覺與現代性》《西洋住居史》
《關於現代建築的十六章》
《文化理論詞彙》(A Glossary of Cultural Theory)Peter Brooker王志弘譯(PDF E.)
神話學》Roland Barthes出版社:桂冠(課堂討論:小說與孩子婚姻大事照片與選舉訴求牛排與油炸馬鈴薯片深層的廣告占星術脫衣舞)
《符號禪意東洋風》Roland Barthes出版社:商務印書館(課堂討論:國家語言生活文化餐飲都市車站建築類型儀式符號物件生活禮儀地方特色)
《物體系》(Le Système des Objets) Baudrillard (1968) 出版社:時報文化(A部分P.11-P.73)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建築理論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