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年第1學期-3214 人文:明清社會與文化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 配分比例 | 說明 |
---|---|---|
平時成績(出席、上課情形) | 20 | |
期末考 | 40 | |
課程紀錄與心得 | 40 | 每週皆需書寫,於當天課後繳交 |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100人,已有94 人選讀,尚餘名額6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高禎臨教育目標
本課程主要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王鴻泰老師策劃,中文系高禎臨老師與歷史系吳靜芳老師協助規劃與執行,將以講座方式邀請國內學界在明清領域之研究者分別就自身專長開課,預計授課的內容包括城市生活與文化、消費與風尚、物質文化、社會經濟、出版傳播、士人交遊與活動空間、文人生活、園林美學、宗教信仰、節慶活動、女性生活與文學創作等;藉由不同主題的開展,呈現極具時代特色的明清社會與文化。
明清兩代在中國近代史上具備著關鍵性的轉折意義,同時也為我們現代生活奠定了重要的基礎。明代中葉以後整個社會環境的改變,影響了人們的生活型態與思考方式;其中包括精神內涵的變化、社會流動益趨普遍、市場經濟與消費文化的蓬勃發展、教育與識字率的提升、出版技術與書籍文化的累積、審美品味的改變,以及更多元的藝術創作及娛樂活動的興起等。這一些從精神情感到物質生活層面的劇烈變化,也進而影響了人們的感官經驗與情欲內涵,並形成了明清時期殊異而豐富的時代特色。
回顧歷史的一種重要意義往往在於與當代形成對話,故而我們將這一門「明代社會與文化」課程開設在通識人文領域裡,正是預設這樣的一門課是適合全校同學選修的。這是一門跨領域的課程,我們將從歷史記載、文學作品與藝術創作,甚至是建築景觀等各種媒介,帶領大家一窺明清兩代精彩的生活內涵與豐沛的精神情感。
選擇明清作為一個回推的起點,除了因為這是最貼近我們的一段歷史,也因為這段時間所累積下來的思維方式與生活型態,不僅累積下繁花似錦的文化內涵;明代崛起的城市文化以及人們對於生活品味的追求,某種程度而言也正與我們今日的時代巧妙呼應著。
這一門課將帶著大家走入明清社會的各種生活場域,從城市到近郊,從女性閨房到男子世界,從書坊到園林,並參與當時各種精彩的或節慶活動,同時也走入明清士人與百姓的內在世界,傾聽他們的思想、情感與生命的想望;期能將明清兩代饒富興味的生活文化與生命美學介紹給同學;藉由這些課程一訪明清歷史時空,或者也可能影響著我們看待自身存在於這個時代的方式。
知識的引導只是課程的起點,但我們更希望藉由這門課讓同學們對於古代生活美學有更進一步的認識,並因這些深入淺出、跨越各種領域的授課內容引發對於該段歷史裡所包含的細膩情思、品味與美感的高度興趣,進而奠定學生的人文素養與人文關懷。這當是當今大學教育不容動搖與忘卻的教育理念與教學初衷。
課程資訊
基本資料
必修課,學分數:2-0
上課時間:三/6,7[LAN007]
修課班級:共必修1-4
修課年級:年級以上
選課備註:歷史系不得選修,可抵免歷史課程
教師與教學助理
授課教師:高禎臨
大班TA或教學助理:尚無資料
Office Hour(三)/5,授課教室
授課大綱
授課大綱:開啟授課大綱(授課計畫表)
(開在新視窗)
參考書目
課程相關參考論文:
城市生活與文化:
王鴻泰,〈從消費的空間到空間的消費——明清城市中的酒樓與茶館〉,《新史學》卷11期3 (2000年9月),頁1-48。
王鴻泰,〈世俗空間與大眾廣場:明清城市中的寺廟空間與公眾生活〉,《明代研究》第10期 (2007年12月),頁71-103。
消費與風尚:
林麗月,〈衣裳與風教:晚明的服飾風尚與「服妖」議論〉,《新史學》,卷10期3 (1999年),頁111-157。
林麗月,〈大雅將還:從「蘇樣」服飾看晚明的消費文化〉,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編,《明史研究論叢》第6輯(合肥:黃山書社,2004年),頁194-208。
物質文化:
邱仲麟,〈冰窖、冰船與冰鮮:明代以降江浙的冰鮮漁業與海鮮消費〉,《中國飲食文化》卷1期2 (2005年),頁31-95。
邱仲麟,〈蘭癡、蘭花會與蘭花賊——清代江浙的蘭蕙鑑賞及其多元發展〉,《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7本第1分(2016年3月),頁177-242。
社會經濟:
邱澎生,〈由市廛律例演變看明清政府對市場的法律規範〉,《史學:傳承與變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1998),頁291-334。
邱澎生,〈真相大白?明清刑案中的法律推理〉,收入熊秉真編,《讓證據說話‧中國篇》(臺北:麥田出版公司,2001),頁135-198。
邱澎生,〈市場、法律與人情:明清蘇州商人團體提供「交易服務」的制度與變遷〉,收入中國史學會編,《中國の歷史世界——統合のシステムと多元的發展》(東京:東京都立大學出版會,2002),頁571-592。
圖像複製與出版傳播:
馬孟晶,〈耳目之玩-從西廂記版畫插圖論晚明出版文化對視覺性之關注〉,《台大美術史研究集刊》第十三期(2002年9月),頁201-276。
馬孟晶,〈《隋煬帝豔史》的圖飾評點與晚明出版文化〉,《漢學研究》卷28期2 (2010年6月),頁7-56。
出版與知識傳播:
李仁淵,〈新式出版業與知識份子:以包天笑的早期生涯為例〉,《思與言》卷43期3 (2005),頁53-105。
李仁淵,〈思想轉型時期的傳播媒介:清末民初的報刊與新式出版業〉,收入王汎森編,《中國近代思想史的轉型時代——張灝院士七秩祝壽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7),頁3-49。
士人交遊與活動空間:
王鴻泰,〈浮游群落——明清間士人的城市交游活動與文藝社交圈〉,《中華文史論叢》(上海)總96期 (2009年4月),頁113-158。
王鴻泰,〈武功、武學、武藝、武俠:明代士人的習武風尚與異類交游〉,《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5本第2分 (2014年6月),頁209-267。
學術思想:
張藝曦,〈經學、書院與家族:南宋末到明初江西吉水的學術發展〉,《新史學》卷23期4(2012年12月),頁7-60。
張藝曦,〈明中晚期江右儒學士人與淨明道的交涉--兼論《淨明忠孝全書》的影響〉,《明代研究》第20期(2013年6月),頁1-33。
世人社群與明清儒學:
呂妙芬,〈明代寧國府的講會活動〉,《新史學》卷12期1(2001年3月),頁53-114。
呂妙芬,〈儒釋交融的聖人觀:從晚明儒家聖人與菩薩形象相似處及對生死議題的關注談起〉,《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期32(1999年12月),頁165-208。
文人生活:
王鴻泰,〈閒情雅致——明清間文人的生活經營與品賞文化〉,《故宮學術季刊》卷22期1 (2004年),頁69-97。
王鴻泰,〈美人相伴——明清文人的美色品賞與情藝生活的經營〉,《新史學》卷24期2 (2013年6月),頁71-130。
園林美學:
(明)計成,《園冶》
(清)李漁,《閒情偶寄》
宗教信仰:
陳玉女,〈明代瑜伽教僧的專職化及其經懺活動〉,《新世紀宗教研究》卷3期1(2004年9月),頁37- 88。
陳玉女,〈晚明僧俗往來書信的對話課題─心事‧家事‧官場事〉,《玄奘佛學研究:中國佛教史專輯》,頁89-134。
節慶活動:
陳熙遠,〈競渡中的社會與國家——明清節慶文化中的地域認同、民間動員與官方調控〉,《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9本第3分(2008年9月),頁417-496。
陳熙遠,〈中國夜未眠——明清時期的元宵、夜禁與狂歡〉,《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集刊》第75本第2分(2004年6月),頁283-329。
女性生活與創作:
胡曉真,〈才女徹夜未眠──清代婦女彈詞小說中的自我呈現〉,《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3 卷(1995年8月),頁51-76。
胡曉真,〈閱讀反應與彈詞小說的創作──清代女性敘事文學傳統建立之一隅〉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人文:明清社會與文化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