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年第1學期-3400 社會:翻轉定義:批判思索世界脈絡與在地現實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上課參與(參與討論與發言思辯) 40 每缺席一次扣總成績十分,至40%為止
閱讀心得兩次 20 未達「C級」即不合格
期中作業 20
期末作業 20
其他加分機制 20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70人,已有55 人選讀,尚餘名額15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張立本

教育目標

顧名思義,這門課嘗試「翻轉」課堂參與者的思維,和對事情的認知。我們活在日常裡,原來的認知來自於日常,逐漸形成習以為常(包括上大學以前的教育,由於以考試為目的,養成了人們習於將現象框入標準答案,看似鼓勵人們發揮自我,卻因為總以似是而非的解釋輪迴來描述事物,因此實際上阻礙獨立思考)。這些習以為常、常識,甚至「知識」,有沒有問題?發現問題後又如何重新建立認知?是否有重新認識世界的可能呢?今天的世界、今天的台灣,究竟如何來到今天?有什麼意義呢? 為了處理這些議題,在課程內容上,將選取帶有歷史感的材料。但不同於「考試科目:歷史科」的作用,我們認為「歷史」不是「過去的事」,不是「與我無關的事」;反之,今日就是歷史後果,我們還要發現歷史沒有過去。在進行方式上,既然為了打開思辨、重整自己的認知,就必需倚靠大量的討論。除了討論,仍有兩篇隨堂心得,目的是以「表達」來讓參與者自我檢驗。除此以外,我們倚靠大量常見的、正因為常見所以容易為人所忽視的故事、電影、記錄片,以討論的方式進行有脈絡的深描與重讀。總歸一句話:翻轉定義、重建思辯的可能路徑的同時,也嘗試重新理解「現實」,思索「歷史」與「今日」之關聯。 實際的課程架構請參考環環相扣的各週主題、文本。內容包括殺人案、環境污染、白色恐怖、國際分工與壓迫、人的歧視、狹隘國族主義……等。這些材料,課堂參與者可能本來熟悉,也可能知道但沒看過,或者根本不知道。無論如何,本課程目的並不是創造另一個標準答案,而是拒絕填鴨式教育的「死背硬吞」、拒絕凡事「非此即彼」的二元認知模式,培養穿透事物表面因果的能力以跨越思考的誤區。我們需要修課者盡力尋找自己無法解答的部份,震盪自己的思想,但最終目標仍在於回到生活周遭、使知識有用,自我反省、反省人際及各種關係。(2016/06/3)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教師自編,詳見各週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社會:翻轉定義:批判思索世界脈絡與在地現實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