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年第1學期-5025 戲曲史專題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論文寫作 50
課堂報告與討論(含出席率) 50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10人,已有6 人選讀,尚餘名額4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高禎臨

教育目標

本課程以大學階段文學史與古典戲曲概論作為基礎,進一步深入古典戲劇的發展與演變;除了梳理古代戲劇史發展過程中幾個清晰的階段,並探究每個階段不同的藝術特色、思想內涵,並思考與之相對應的社會歷史文化:戲曲的發生以及戲曲對於社會的影響,藉以建立學生完整的戲劇史觀。對於戲曲史的理解除了擴充與深化關於中國文學史的認識,亦可作為與外國戲劇進行比較討論的基礎。 本課程除了以戲曲史專著與相關劇本作為主要教材,亦將擇選相關單篇學術論文作為課程延伸討論,藉以訓練研究生書寫與評論學術論文之能力。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日)青木正兒著,王古魯譯:《中國近世戲曲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余秋雨:《戲劇理論史稿》(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年)。
余秋雨:《中國戲劇文化史述》(台北:駱駝出版社,1987年)。
廖奔:《中國戲劇圖史》(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6)。
張庚、郭漢城:《中國戲曲通史》(台北:大鴻圖書有限公司,1998年)。
廖奔、劉彥君:《中國戲曲發展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
余秋雨:《中國戲劇史》(台北:天下出版社,2001年)。
周貽白:《中國戲劇史長編》(上海,上海書店,2004年)。

任 訥:《唐戲弄》(北京:作家,1958年)。
胡 忌:《宋金雜劇考》(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
錢南揚:《戲文概論》(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徐扶明:《元代雜劇藝術》(上海:上海文藝,1981年)。
王安祈:《明清傳奇之劇場及其藝術》(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
張 敬:《明清傳奇導論》(台北:華正書局,1986年)。
(日)吉川幸次郎著,鄭清茂譯:《元雜劇研究》(台北:藝文印書館,1987年,四版)。
李惠綿:《元明清戲曲搬演論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
許子漢:《元雜劇聯套研究——以關目排場為論述基礎》(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
游宗蓉:《元雜劇排場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
游宗蓉:《元明雜劇之比較研究——以題材為核心之探討》(台北:學海出版社,1999年)。
(美)柯潤璞著,魏淑珠譯:《元雜劇的戲場藝術》(台北,巨流出版社,2001年)
許子漢:《元雜劇的聲情與劇情》(台北:里仁書局,2003年)。

汪志勇:《明傳奇聯套研究》(台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76年)。
曾永義:《明雜劇概論》(台北:學海出版社,1979年)。
郭英德:《明清文人傳奇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1992年)。
俞為民:《明清傳奇考論》(台北:華正書局,1993年)。
郭英德:《明清傳奇史》(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
許子漢:《明傳奇排場三要素發展歷程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9年)。
李惠綿:《戲曲批評概念史》(台北:里仁書局,2002年)。
林鶴宜:《規律與變異─明清戲曲學辨疑》(台北:里仁書局,2003年)。
郭英德:《明清傳奇戲曲文體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陸萼庭:《崑劇演出史稿》(上海:上海藝文,1980)
胡忌、劉致中著:《崑劇發展史》(北京:中國戲劇社,1989年)。
王芷章著:《中國京劇編年史》(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3年)。

曾永義:《中國古典戲劇論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75年)。
曾永義:《說戲曲》(台北:聯經出版社,1976年)。
曾永義:《說俗文學》(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0年)。
曾永義:《詩歌與戲曲》(台北:聯經,1988)。
曾永義:《中國古典戲曲的認識與欣賞》(台北:正中書局,1991年)。
曾永義:《論說戲曲》(台北:聯經出版社,1997年)。
曾永義:《戲曲源流新論》(台北:立緒出版社,2000年)。
曾永義:《戲曲與歌劇》(台北:國家出版社,2004年)。
蔡欣欣:《臺灣戲曲研究成果述論(1945~2001)》(台北:國家出版社,2005年)。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戲曲史專題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