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年第1學期-5227 《大智度論》研究(一)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平時成績 50 包含出席率(20%)、課前準備與課堂討論(30%)
期末論文 50 包含期末小型研討會論文發表(10%)、學期完整論文(40%)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10人,已有10 人選讀,尚餘名額0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嚴瑋泓

教育目標

  《大智度論》漢譯共一百卷,論本的結構包含了《兩萬五千頌般若經》的經文與釋論,整部論乃經論會編的型式。其中內容涉及了佛教內、外部理論與相關議題,可說是包羅萬象,因此常被稱譽為佛教的百科全書。   此外,自中國佛教哲學發展的脈絡來看,自古至今許多學者在義理的論說與詮釋開展之過程中也常徵引《大智度論》的某些觀點,來作為說明或強化其觀點的文證。因此,論中豐富的議題不但可作為佛教哲學探究的題材,透過深究論中的義理,也可作為了解中國佛教哲學在此論譯出後之詮釋取向的來由。 本課程規劃為一學年的課程。獨立閱讀與詮釋原典之能力的培養更是本課程的重要目標,因此課程將引導學生們循序漸進地進行地毯式的閱讀《大智度論》,養成把握《大智度論》的哲學理論的能力。待同學們初步能把握《大智度論》之基礎哲學理論後,教師在本課程中將引導同學盡可能同時閱讀與分析當前學界與《大智度論》相關的研究成果,期能透過這樣的訓練養成同學們獨立閱讀與研究的能力。   綜合以上,本課程規劃每個課題的研討均包含初步的理解、深入的討論、引導學生獨立閱讀與詮釋相關的原典與文本以及閱讀分析學界的研究成果等幾個部份,希望藉由這樣的訓練,培養學生的批判思考與獨立研究能力。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一)原典:
1. 唐‧玄奘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二會》;《大正藏》冊7。
2. 後秦‧鳩摩羅什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大正藏》冊8。
3. 後秦‧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大正藏》冊25。
4. 釋厚觀編,《大智度論講義》(一)-(七),印順文教基金會,2015年。

(二)其他參考文獻
1. Étienne Lamotte, Le Traite de la Grande Vertu de Sagesse de Nagarjuna, Tome I-II, Louvain: Bureau du Museon, 1944, 1949. Tome III-V, Louvain: Universite de Louvain Institut Orientaliste, 1970, 1976, 1980.
2. K. Venkata Ramanan, Nāgārjuna's Philosophy: As Presented in the Mahā-Prajñāpāramitā-śāstra, Delhi: Motilal Banarsidass, 2002.
3. Tadeusz Skorupski, The six Perfections: An Abridged Version of E. Lamotte’s French Translation of Nāgājuna’s Mahāprajñāpāramitāśāstra, Chapter XVI-XXX, Buddhiva Britannica Series Continua IX, UK, Tring: The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2002.
4. 武田浩学,《大智度論の研究》,東京:山喜房佛書林,2005年。
5. 大野栄人,〈《大智度論》の中国的展開〉,愛知学院大学人間文化研究所:《人間文化》第16期,2001年9,頁1-44。
6. 干瀉龍祥,〈大智度論の作者について〉,《印度学仏教学研究》,第7卷第1號,1958年12月1日,頁1-12。
7. 玉井威,〈《大智度論》の著者について〉,《佛教學セミナー》,第24期,1976年10月30日,頁21-36。
8. 斎藤明,〈《大智度論》所引の《中論》頌考〉,《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第143號,2003年,頁1-36。
9. 加藤純章,〈大智度論の世界〉,收於平川彰、梶山雄一、高崎直道編,《講座‧大乗仏教2》,《般若思想》,東京:春秋社,1983年,頁151-192。(中譯:〈大智度論的世界〉,收於梶山雄一等著,許洋主譯,《般若思想》,臺北:法爾出版社,1989,頁161-197。)
10. 王麗芳、王海明主編 《敦煌寫經-大智度論》,杭州:西冷印社,2004年。
11. 周伯戡,〈《大智度論》略譯初探〉,《中華佛學學報》,第13期第1卷,2000年5月1日,頁155-165。
12. 周伯戡,〈庫車所出《大智度論》寫本殘卷之研究-兼論鳩摩羅什之翻譯〉,《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第17期,1992年12月1日,頁65-106。
13. 郭忠生譯,Étienne Lamotte, <大智度論之作者及翻譯>,《諦觀》,第62~69期,1990年7月~1992年4月。
14. 牟宗三 《佛性與般若》上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7年。
15. 萬金川 《龍樹的語言概念》,南投:正觀,1995年。
14. 釋印順,〈《大智度論》之作者及其翻譯〉,《永光集》,新竹:正聞出版社,2004年6月,頁1-122。
15. 釋厚觀、郭忠生合編,〈《大智度論》之本文相互索引〉,《正觀雜誌》,第6期,1998年9月25日,頁5-321。
16. 嚴瑋泓,〈「迦羅」( Kāla)或「三摩耶」(Samaya)?-以「時間」議題論《大智度論》批判實在論的哲學問題〉,《臺大佛學研究》,第20期,2010年12月,頁1-57。
17. 嚴瑋泓,〈試論牟宗三先生對《大智度論》的哲學詮釋〉,《鵝湖》,第451期,2013年01月,頁27-38。
18. 嚴瑋泓,〈東晉慧遠是實在論者嗎?—以其詮解《大智度論》之觀點為線索的哲學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34期,2015年07月,頁165-208。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大智度論》研究(一)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