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年第1學期-5264 價值與實踐:佛教哲學:議題與發展(一)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 配分比例 | 說明 |
---|---|---|
平時成績 | 50 | 包含出席率(20%)、課前準備與課堂討論(30%) |
期末論文 | 50 | 包含期末小型研討會論文發表(10%)、學期完整論文(40%) |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20人,已有10 人選讀,尚餘名額10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嚴瑋泓教育目標
佛教哲學的議題與發展,立基於不同的理論與文化背景,發展了十分龐大與繁瑣之哲學理論及系統。本課程的設計為一學年課程,首先將介紹當前國內外佛學研究的學術資訊與工具,其中包含了慣用的電子資料庫與網路資源,使得學生在學習上有參考的研究方法與依據。再者,從哲學史的脈絡闡述佛教哲學興起的背景以及其基本哲學問題,接著深入介紹佛教哲學的理論、內涵、議題與發展。因此,課程的進行將順著哲學史的脈絡,以哲學基本問題作為主軸來穿針引線,從佛教哲學各個不同的思想與學派(諸如早期佛教、部派佛教、般若、中觀、唯識、如來藏等;在中國佛學方面,如天台、法相、華嚴與禪等),引導學生們慢慢認識與理解佛教哲學。此外,本課程將引導學生們從聽聞、認識的歷程中,進一步能具有理解與詮釋的能力,因此在課程內容的主軸外,也會引導同學深入閱讀相關的經典文本。希望透過這樣的學習與訓練,能夠讓同學們有獨立閱讀佛教哲學文本以及反思其中哲學問題的能力。
課程資訊
基本資料
選修課,學分數:3-0
上課時間:一/9,10,11
修課班級:哲學專班1,2
修課年級:年級以上
選課備註:中哲,不開放旁聽
教師與教學助理
授課教師:嚴瑋泓
大班TA或教學助理:尚無資料
Office Hour星期三14:00-16:00 研究室[H405]
授課大綱
授課大綱:開啟授課大綱(授課計畫表)
(開在新視窗)
參考書目
1. David J. Kalupahana, Buddhist philosophy: A Historical Analysis, Honolulu :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76.(中譯:David J. Kalupahana著,陳銚鴻譯:《佛教哲學:一個歷史的分析》,臺北:華宇出版社, 1985。)
2. Mark Siderits, Buddhism as Philosophy: An Introduction, Aldershot: Ashgate, 2007.
2. Stephen J. Laumakis, An introduction to Buddhist philosophy,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
3. Steven M. Emmanuel ed., A companion to Buddhist philosophy,Wiley-Blackwell, 2013.
4. Rupert Gethin, The Foundations of Buddhis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5. William Edelglass and Jay L. Garfield ed., Buddhist Philosoph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6. 方立天,《佛教哲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7. 方立天,《中國佛教哲學要義》,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8. 方東美,《中國大乘佛學》,臺北:黎明,1991。
9. 牟宗三 《佛性與般若》上、下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7。
10. 呂澂,《印度佛學思想概論》,臺北:天華,1993。
11. 呂澂,《中國佛學思想概論》,臺北:天華,1997。
12. 吳汝鈞,《佛教的概念與方法》修訂版,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0。
13.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臺北:臺灣商務,1991。
14. 湯用彤,《隋唐及五代佛教史》,臺北:慧炬,1986。
15. 楊惠南,《佛教思想發展史論》,臺北:東大圖書,1997。
16. 賴永海,《中國佛教與哲學》,北京:宗教文化,2004。
17. 劉貴傑,《佛教哲學》,臺北:五南,2006年。
18. 廖明活,《中國佛教思想述要》,臺北:臺灣商務,2006。
19. 蔡耀明,《佛教的研究方法與學術資訊》,臺北:法鼓文化,2006。
20. 釋印順,《印度佛教思想史》,臺北:正聞出版社,1988。
21. 釋印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臺北:正聞,1981。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價值與實踐:佛教哲學:議題與發展(一)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