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年第1學期-5266 價值與實踐:密契主義與中國哲學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 配分比例 | 說明 |
---|---|---|
課堂報告與討論 | 50 | |
期末報告 | 50 |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20人,已有5 人選讀,尚餘名額15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林久絡教育目標
1.理解密契主義與密契經驗
2.解讀中國哲學文本
3.建構密契詮釋學
課程資訊
基本資料
選修課,學分數:2-0
上課時間:二/9,10
修課班級:哲學專班1,2
修課年級:年級以上
選課備註:中哲,不開放旁聽
教師與教學助理
授課教師:林久絡
大班TA或教學助理:尚無資料
Office Hour星期二14:00~16:00 H401
授課大綱
授課大綱:開啟授課大綱(授課計畫表)
(開在新視窗)
參考書目
1.William James,Varieties of Religious Experience, Routledge, 2004.中譯本:《宗教經驗之種種》,蔡佳怡、劉宏信 譯。臺北:立緒出版社,2001年十一月初版。
2.W. T. Stace,Mysticism and Philosophy,《冥契主義與哲學》,楊儒賓 譯。臺北:正中書局,1998年六月初版。
3.Pike, Nelson, Mystic Union─An Essay in the Phenomenology of Mysticism,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2.
4.Rodney L. Taylor, The Confucian Way of Contemplation: Okada Takehiko and the Tradition of Quiet-Sitting,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 1988.
5.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學生書局。
6.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學生書局。
7.楊儒賓 編,《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臺大出版中心,2005。
8.黃宗羲,《明儒學案》,北京:中華書局,2008。
9.《莊子》。
10.《老子》。
11. 羅汝芳,《羅汝芳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
12. 羅洪先,《羅洪先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
13.楊儒賓主編,《東亞的靜坐傳統》,台大出版社。
14.智 顗,《摩訶止觀》,《大正藏》第四十六冊。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仝上。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仝上。
───,《六妙法門》。仝上。
───,《天臺智者大師禪門口訣》。仝上。
15.陳來,《中國近世思想史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十月。
16.Forman, R. K. C., ed., The Problem of Pure Consciousness─Mysticism and Philosophy, New York: Oxford Uni. Press, 1990.
───, ed., The Innate capacity: Mysticism, Psychology, and Philosophy,New York: Oxford Uni. Press, 1998.
17.Inge, W. R., Mysticism in Religion, London: Rider & Company, 1969.
18.Katz, Steven T., ed., Mysticism and Religious Traditions,New York: Oxford Uni. Press, 1983.
19.Wainwright, William J.,Mysticism: A Study of its Nature, Cognitive Value and Moral Implications,Brighton: The Harvester Press, 1981.
20.Zaehner, R. C., Mysticism: Sacred and Profane─An Inquiry into some Varieties of Praeternatural Experience,London: Oxford Un. Press, reprinted 1978.
21.關永中,〈神秘主義及其四大型態〉,《當代》第三十六期,1989年四月。
───,〈神秘經驗知識論及其三大型態〉,臺大哲學系《哲學論評》第十七期,1994年一月。
22.楊儒賓,〈孟子與冥契主義〉,《紀念孔子誕辰2545周年國際儒學研討會論文》,北京:國際儒聯會,1994年。
───,〈理學辯論中的「作用是性」說〉,《漢學研究》第12卷第二期,頁11-37,1994年12月。
───,〈新儒家與冥契主義〉,第三屆當代新儒學國際學術會議,香港中文大學。收入《當代新儒學的關懷與超越》,陳德和 主編。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十二月初版,頁317-363。
───,〈理學家與悟〉,《中國思潮與外來文化》,劉述先主編,頁167-222,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價值與實踐:密契主義與中國哲學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