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年第1學期-6466 當代馬克思主義:大衛•哈維思想史專題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課堂出席 10
導讀、提問、討論 50
期末書面報告 40 一萬至一萬五千字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70人,已有8 人選讀,尚餘名額62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楊友仁

教育目標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佔領運動以及世界各地諸眾抵抗運動的蓬勃發生,再度印證著馬克思主義理論思想的價值,本課程探討當代具有影響力的理論家—大衛哈維的馬克思主義與地理空間辯證。跟之前開設的大衛哈維專題不同的是,本次課程主要從「思想史」的角度切入,參照授課者所歸結之哈維思想與論述發展五個階段時期,探討哈維從1960年代到2016年這50年來的思想發展、演變、思辯其學術關懷。 開設大衛哈維思想史,有可能是國內首創、國外亦少見的嘗試。哈維這50年來累積的理論思想,體系博大深厚,可以放在不同脈絡來探討,例如關於歷史唯物論、知識史與認識論、空間理論、全球資本主義、人文地理學、都市理論、政治哲學等等諸多面向。這門課的基本疑旨是,哈維到底怎麼是把他的理論有系統地一步一步發展出來的呢?如何提出具有原創性的見解?受到那些思想家的影響、繼受、論戰?所鑲嵌的知識-社會環境與思想地理-氣候又是如何? 當然這般具有企圖心、乃至於不自量力的目標,對於很想理解”哈維到底怎麼想的?是如此如此這般這般的嗎?”的授課者而言,是莫大的挑戰,這是一個需要前後迂迴、螺旋上升般地探究。有幸的是,哈維在2016年出版了新書The Ways of the World,他有系統地按照時間序列,精選了1971年以來至今的11篇文章,對於授課者來說,這本哈維的第二本個人reflection,非常有幫助。加上2006年由地理學者Noel Castree和Derek Gregory所編的David Harvey: A Critical Reader,以及哈維的第一本reflection、2001年出版的Spaces of Capital,等等相關學術資源,為大衛哈維思想史這門課,創造了可能性條件。 本課程適合對於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空間轉向(spatial turn)、人文地理學、不均等發展、城市問題、都市社會運動等有興趣的研究生參與,課程以seminar形式進行,除授課者較精要的講授外,以同學就重要文本的閱讀、導讀、提問和討論為主,教學哲學重點是「清晰易懂 (transparency) 」,依研究生「可負擔」的閱讀標準,規劃閱讀材料。 本課程預計修課人數為6-10人(最理想是8位),以seminar形式進行,每篇文章有一位同學負責導讀(約20-25分鐘),另外一位同學提問,提出兩個問題給導讀同學,進而帶動全班的討論。參與同學的義務除了出席與課堂導讀、提問、參與討論之外,需繳交一篇一萬至一萬五千字的期末報告。 本課程將按以下所規劃的哈維思想發展、論述干預與書籍出版的階段分期,有系統地就期間出版的著作進行研討。 Period I 1962-1969 (劍橋地理學博士,布里斯托大學地理系教授地理學方法論) 科學主義,地理學的社會科學化,邏輯實證方法論與社會科學哲學 Period II 1970-1986(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地理與環境工程系,開設On Capital課程;1976-1977巴黎訪學一年) 馬克斯主義轉向,新地租理論,地理化資本論與共產黨宣言,空間修補,資本城市化與現代性 Period III 1987(在牛津大學地理系任教六年,之後返回約翰霍普金斯大學)-2001 碰撞後現代情境,後福特主義,調節學派,對蹠後學,encountering Michael Foucault,歷史-地理唯物論的另翼解放政治 Period IV 2001[紐約市立大學(CUNY)人類學系特聘教授]-2009 911事件,美國出兵伊拉克,新帝國主義、新自由主義批判,掠奪式積累,開始關注中國城市化,左翼政治哲學,與普遍權利、普世價值對話 Period V 2009- 2008次貸風暴,土地金融化與金融危機,城市權利與城市革命,再訪資本論、資本主義危機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David Harvey出版的全部21本書籍。
Period I 1962-1969
1.(1969)Explanation in Geography. London: Edward Arnold and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高泳源、刘立华、蔡运龙译(1996)《地理学中的解释》,北京:商务印书馆。(有中文電子檔)

Period II 1970-1986
2.(1973/2009)Social Justice and the City. London: Edward Arnold and Baltimore, MD: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有電子檔)
3.(1982/2007)The Limits to Capital. Oxford: Basil Blackwell/London: Verso.(有電子檔)
4.(1985a)The Urbanization of Capital: Studies in the History and Theory of Capitalist Urbanization. Oxford: Basil Blackwell. (有電子檔)
5.(1985b)Consciousness and the Urban Experience: Studies in the History and Theory of Capitalist Urbanization. Baltimore: 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Period III 1987-2001
6.(1989)The Urban Experience. Baltimore :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乃1985年出版的兩本書的濃縮)
7.(1989)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 An Enquiry into the Origins of Cultural Change. 阎嘉译(2013)《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探究》,北京:商务印书馆。(有中英文電子檔)
8.(1996) Justice, Nature and the Geography of Difference. Oxford: Blackwell.胡大平译(2010)《正义、自然和差异地理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9.(2000)Spaces of Hope.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胡大平译(2006)《希望的空间》,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0.(2001)Spaces of Capital: Toward a Critical Geography,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王志弘、王玥民譯(2010)《資本的空間:批判地理學芻論》,臺北:群學。(有英文電子檔)

Period IV 2001-2009
11.(2003) The New Imperialis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王志弘、王玥民、徐苔玲譯 (2008)《新帝國主義》,臺北:群學。初立忠、沈晓雷译(2009)《新帝国主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有英文電子檔)
12.(2003)Paris, Capital of Modernity. New York: Routledge. 黃煜文譯(2007)《巴黎,現代性之都》,臺北:群學。
13.(2005)A Brief History of Neoliberalis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王钦译(2010)《新自由主义简史》,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有中文電子檔)
14.(2006)Spaces of Global Capitalism: Towards a Theory of Uneven Geographical Development. Stuttgart: Franz Steiner Verlag. 王志弘譯(2008)《新自由主義化的空間:邁向不均等地理發展理論》,臺北:群學。
15.(2009)Cosmopolitanism and the Geographies of Freedom.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王志弘,徐苔玲譯(2014)《寰宇主義與自由地理》,臺北:群學。

Period V 2009-
16.(2010a)A Compa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當代馬克思主義:大衛•哈維思想史專題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