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年第1學期-2158 農業社會學:世界史的視野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 配分比例 | 說明 |
---|---|---|
課堂導讀 | 30 | 每位同學應認領2至3三週導讀(視修課同學數量而定),進行3至5分鐘個人口頭簡報(毋須製作投影片),介紹指定文本核心論點要旨並且試著提出個人獨立見解。 |
讀書心得 | 20 | 每位同學應針對本課程指定4本教材撰寫4篇讀書心得(1頁以上),並於指定時間內上傳至教學平台。毋須進行文本摘要或堆砌資料,請直接抒發個人閱讀該書之後的學習、體會與批判。 |
學期心得報告 | 40 | 每1至4位同學為一組,任選一個本課程相關主題撰寫一份學期心得報告(4頁以上),上傳至教學平台。請嘗試提出社會學分析與獨立見解,不可堆砌資料,更不可抄襲。內容包含田野調查或深度訪談者加分。評分標準將同時考量小組成員數量與報告品質。 |
平時分數 | 10 | 課堂出席、參與以及學習表現的綜合評比。本學期將進行四次隨機點名(不包括校外參訪的點名),不接受事後補假。 |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60人,已有58 人選讀,尚餘名額2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教育目標
還在寫碩士論文的時候,我因為各種陰錯陽差而改變了研究主題,一下子捲入生猛活潑的鄉村世界,從此迷戀不能自拔。都市小孩很容易在鄉土社會中找到許多現代生活早已遺失的價值:逃離城市,開闊的鄉間讓我感覺自由,每位農民都有自己的面孔和故事,濃郁的人情味常令我感動莫名。可是,作為一位急著寫論文的研究生,我感到非常恐慌:絕大多數社會學研究所提供的理論訓練,所謂馬克思、韋伯、涂爾幹、傅柯等等……,似乎都沒有辦法協助我們瞭解台灣農民的獨特處境。後來我才逐漸明白,正是在這現代資本主義的邊緣地帶,在這綿延不盡歷史幽微痕跡的東亞鄉村,「西方中心主義」的研究範式必然遭遇最嚴重的挑戰。如同高承恕老師的提醒,我們不應太快把自己的問題意識投射在研究對象上,反而應該放慢步調,嘗試瞭解農村的日常生活,體會農民的歡喜悲愁,盡可能從一個更大的「文明」視野與想像,來發掘真正有意義的在地議題。換句話說,如果希望瞭解台灣農村,就必須走出西方社會學傳統的格局,沿著農民在地生活展開社會學思考。於是,風景整個不同了。我才認識到,農業原來可以是這麼深刻的社會學議題!
本課程試圖從一個更大的世界文明視野出發,探索農業與社會的關係。不可諱言的是,社會學長久以來存在根深蒂固的「工業中心」思維(或「都市中心」,不管你怎麼說),往往把農業當作比較次要或補充的議題。然而,如果我們認真用「整體」的眼光看待社會,就會發現城市與鄉村的古老辯證,自人類文明伊始就決定著一個社會的基本結構。過去如此,今日亦然。只要發揮一點點社會學想像力,就能瞭解若要維持一座城市龐大人口每日三餐的要求及其特殊品味,背後將是一個怎樣權力與資本交織的複雜食物供應體系!而這個體系背後,又是怎樣廣闊又沈默的鄉村世界?所謂社會學的洞察力,不就在於努力穿透這個「背後」,嘗試看見更深刻的「結構」嗎?
農業與社會的關係,是非常多樣的。在我們的時代,資本主義以其無比靈活又強勢的觸角,串聯起幾乎整個世界的城市與鄉村。有些理論家以為這意味著「現代化」、「工業時代」或「全球化時代」的來臨,但是這並非故事的全部。從城市的角度看待鄉村,以及從鄉村的角度理解城市,完全是不一樣的景觀。就這點而言,本課程確實懷有「在『資本主義的邊緣地帶』重新理解『資本主義』」的企圖。然而誰說「農業」一定就是邊緣呢?回顧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從香料長程貿易、鬱金香泡沫、殖民地莊園、大宗穀物貿易、期貨市場到食品工業,哪一個不挑動資本家的敏感神經?更何況離開西歐封建莊園體制以來的特殊歷史變遷,又要如何解釋工業革命,更遑論如何理解整個西方古典理論的問題意識!在那之後,假如試著返回東亞,我們熟悉的家園,農業社會學又可能帶來怎樣的突破與反思?
「農業」作為一種方法,可以幫助我們重新認識人類社會。農業涉及人與自然的關係,更涉及人與人的關係,人與社會的關係,以及社會與社會的關係。農業是實踐,是文化,更是結構。鄉村與城市共同參與塑造了一個文明的面貌,農業是每一個社會的基礎構造,即便很少被社會科學捕捉到。農業是一種想像力(你如何想像農業?)。更重要的是,面對現代性(或後現代性)積重難反的都市問題,農業社會學可能帶來怎樣新的啟發與想像?我還是很喜歡布勞岱爾這段話:「不是可以把世界史比作一條無邊無際、無頭無尾的河流嗎?這個比喻還不夠恰當:世界史不是一條河流,而是幾條河流。」
課程資訊
基本資料
選修課,學分數:3-0
上課時間:二/2,3,4[SS213]
修課班級:社會系1,2
修課年級:年級以上
選課備註:推廣部隨班附讀請獲得老師同意。
教師與教學助理
授課教師:葉守禮
大班TA或教學助理:尚無資料
Office Hour請直接寫信和老師約定
授課大綱
授課大綱:開啟授課大綱(授課計畫表)
(開在新視窗)
參考書目
費爾南・布勞岱爾著,施康強、顧良譯,2015,《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與資本主義(卷一:日常生活的結構:可能和不可能)》。新北市:廣場出版;遠足文化發行。
費孝通,2013,《鄉土中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胡慕晴,2015,《黏土:灣寶,一段人與土地的簡史》。新北市:衛城出版。
麥可・波倫著,鄧子衿譯,2012,《雜食者的兩難:速食、有機和野生食物的自然史》。新北市:大家出版;遠足文化發行。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農業社會學:世界史的視野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