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年第1學期-2160 文化詮釋與社會行動實作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 配分比例 | 說明 |
---|---|---|
平時出席與課堂暨參訪討論 | 20 | 課堂出席與討論,及所有參訪過程的參與程度,均列入平時成績計算之中。若因故不克出席,務必於上課時間開始前9小時,事先向授課教師及同組組員請假。 |
小組報告一「批判閱讀」 | 30 | 原則上由2-3人共組小組,各組協調後於指定閱讀教材中,擇一進行深度導讀,整理出作者觀點與立場,並進行社會學評論。此作業著重具體呈現小組成員批判閱讀文獻的成果,學習系統性論點及其思想啟發,並提出質疑或修正建議。 |
小組報告二「實作參與」 | 50 | 各小組須積極參與「臺中市參與式預算」、「關懷移工」、「食農實踐」、「博物館展示」等或其他議題的訪調與活動,以此為基礎,對照批判閱讀進行社會學反思,整理出實際參與過程的社會行動批判觀察心得。 |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60人,已有36 人選讀,尚餘名額24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教育目標
在這個1980年代中期以來逐漸由過去「選舉中心」投票民主轉向以「討論為中心」的社會中,主張公民應透過知情、理性、平等之社會溝通後參與集體決定的審議民主,要求公民更細緻地進行文化詮釋並介入社會行動。韋伯(Weber, M.)認為「行動是社會的,是行為的個體將主觀意義賦予在行動上、考慮他人的行為,並在行動過程中指向他人。」然而,在行動之前的行為個體主觀意義如何形成,仰賴行動者的文化詮釋能力。本課程邀請修課學生藉由文化表徵的分析與詮釋(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al representations)學習理解人們如何理解自身及其所處的社會,並且練習批判性地提出關於文化詮釋的見解,期能更適切地評估自身的位置與可能可以採取的社會行動策略。以近年來在臺中市與公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參與式預算」、「新移民/移工」、「抵抗都市更新」、「食農」等議題為對象,本課程提供修課修課學生進行文化詮釋與社會行動實作,並依據「問題研析、實作方法、批判反思」三階段進行。修課學生將多次至臺中市博物館與審議民主現場參與活動或上課,藉此體悟文化與公民行動的關聯,並對社會現況提出批判,檢視社會行動在臺中市之實踐及其更多的可能性。因此,文化詮釋既是本課程內容,同時也是問題意識,而社會行動作則為方法,一方面促進修課同學理解社會現實,另一方面則鼓勵其對臺灣社會問題背後的文化詮釋提出社會學批判。
課程資訊
基本資料
選修課,學分數:3-0
上課時間:四/2,3,4[C309]
修課班級:社會系1-4
修課年級:年級以上
選課備註:推廣部隨班附讀請獲得老師同意。
教師與教學助理
授課教師:郭揚義
大班TA或教學助理:尚無資料
Office Hour開學後由學生與授課教師聯繫約定晤談時間,地點通常為授課教室
授課大綱
授課大綱:開啟授課大綱(授課計畫表)
(開在新視窗)
參考書目
1. 王嵩山,2015,《博物館、思想與社會行動》。臺北市:遠足文化。
2. C. Wright Mills著,張君玫、劉鈐佑譯,1995,《社會學的想像》。臺北市:巨流。
3. 2015,《30雜誌:社會設計的18個創新》,臺北市:遠見天下。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文化詮釋與社會行動實作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