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年第1學期-7041 城鄉規劃與設計〈一〉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出席率、平時作業、課堂討論、工作坊參與 30 無故不得缺席,鼓勵踴躍、積極參與各項學習活動
測繪、地圖、空間觀察紀錄 30
空間實踐行動執行成果 30
期末佈展、報告(出版品) 10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70人,已有5 人選讀,尚餘名額65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薛孟琪

教育目標

台灣在進入二十一世紀後,各地湧現老屋再生的風潮。此現象呈現出的不只是對於老屋的懷舊浪漫想像、或是歷史街區的風貌再造,更是台灣在經歷二十世紀資本主義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過程中所產生的問題。各地出現的大量閒置空間與社會剩餘,既是都市擴張導致舊市區衰退的議題,也是土地資本商品化的經濟問題,同時更彰顯出世代之間缺乏傳承、演替的社會文化問題。這些現象與特徵都集中發生在全台灣空屋率最高、閒置空間最密集的台中市舊市區(中區)。 本課程將帶領學生走出東海校園,以台中舊市區做為關注和實作的場域,實際體會、調查台中都市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各種空間與社會議題。授課教師將以議題導向和行動學習的方式,引導學生整合社會資源、提出構想,並付諸於實驗性的嘗試與實踐,希望從中累積研究與創作的素材,做為在地持續經營發展的基礎。師生團隊將進駐台中舊市區,組織關心相關議題的校內社群,結合舊市區在地社群與社區的資源,以修復式的都市再生觀點與具有開創性的行動,共同嘗試解決都市擴張下舊市區空洞化的問題。 本次課程以「城中採藥去」為題,選定「台中青草街」及其周邊的「越南/印尼族裔社區」作為研究與實踐的場域,探索具有在地特色的傳統中草藥、香料植物在現代人日常生活中可能扮演的新角色,重新連結不同族群之間、以及人與土地、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達成城市共生。修課學生將透過田野調查、口述訪談、空間行為觀察、舉辦工作坊等方式理解此區域、與地方社群交流互動,並整合研究與空間設計,嘗試提出具有創新性的理論觀點與社會實踐模式。 本課程受到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補助(主題為「都市再生行動學院——社群與社區協力下的都市再造與社會創新」),除了課程本身受益於跨領域的知識、資源挹注,也將與其它跨領域的社會實踐團隊共同舉辦工作營,於期末共同舉辦實踐成果展。

課程概述

透過對國內城鄉或島嶼聚落實際案例之歷史回顧、現況踏堪、居民訪查、社區參與、空間分析、議題討論、綜合診斷、發展定位、計畫目標、發展策略、綱要計劃、規劃配置、細部設計等,研擬研究案例再發展之最佳方案,供地方相關主政者從事城鄉空間改造建設之發展藍圖。經由建教合作之實例操作,讓學生得以更真實的體驗城鄉地域性之社會結構與空間結構特質,更投入的構思城鄉永續發展與社區總體營造之實踐模式。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黃帝內經》、《本草綱目》。
姚任祥(2014)《傳家:中國人的生活智慧(一套4本)》。台北:信誼基金出版社。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2018)《臺中歷史地圖散步》。台北:台灣東販。
廖振富(2016)《臺中學叢書(共十冊)》。台中:台中市文化局出版。
珍.雅各(Jane Jacobs)(2007)《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美國都市街道生活的啟發》。台北:聯經出版社。
西村幸夫(2010)《大家一起來!打造觀光城鄉:從城鄉之傲開始的地域管理》。台北:天下雜誌。
松永安光等(2018)《地方創生最前線:全球8個靠新創企業、觀光食文化,和里山永續打開新路的實驗基地》。台北:行人出版社。
木下齊(2018)《地方創生:觀光、特產、地方品牌的28則生存智慧》。台北:不二家出版社。
日本地方創生資料:https://www.newsmarket.com.tw/jp-regional/intro/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城鄉規劃與設計〈一〉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