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年第1學期-3185 社會:城市與影像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 配分比例 | 說明 |
---|---|---|
到課率 | 25 | |
期中作業 | 45 | |
期末報告 | 30 |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75人,已有75 人選讀,尚餘名額0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教育目標
本課程從社會科學與文化研究的取向,考察都市空間與社會文化的關係,同時藉由參考並分析影像來幫助我們認識紐約、巴黎、洛杉磯、東京、香港與台北等當代國際型都市的獨特面貌,更進一步探討影像生產與城市文化相互參照與彼此建構的密切關聯。
課程概述
通識課程不同於專業課程,實乃著重引導學生主動關懷、探索與實踐人類的終極價值與智慧;同時通識課程所提供的知識,不是專業課程的淺薄化,而是具有厚實感的基礎知識。本校根據創校傳統、校訓與辦學理念訂定通識教育定四大基本素養:求真素養、篤信素養、力行素養與宏通素養,以具體落實本校通識教育之理想。希望本校學生能發揮自主學習精神,在通識課程老師的引導下,逐漸培養其通識教育基本素養,並期待能終身學習。各種基本素養並訂有具體的學習成效指標,以做教學與學習成效之自我檢證的具體指標,分述如下:求真素養(自然領域):1.學習自然科學的方法或哲學以探索物理與生命世界的微妙,2.發揮就事論事的精神,3.能參與科學議題相關的公共事務。篤信素養(人文領域):1.學習人文精神以探索內在自我與領會人類文明的深層價值,2.發展自律精神,3.能運用理性進行道德推理。力行素養(社會領域):1.運用社會科學的方法或哲學以激發學生的傾聽與溝通能力,2.承認與尊重多元差,3.實踐民主審議的精神。宏通素養(跨領域):1.追求人類的整體價值,2.融通求真、篤信、力行等素養於個人生命之中。各領域的課程對於學習成效指標可以跨選,不必拘泥。
課程資訊
基本資料
必修課,學分數:2-0
上課時間:三/5,6[H205]
修課班級:共必修1-4
修課年級:年級以上
選課備註:
教師與教學助理
授課教師:郭任峯
大班TA或教學助理:尚無資料
Office Hour約談。
授課大綱
授課大綱:開啟授課大綱(授課計畫表)
(開在新視窗)
參考書目
Marc Augé。《巴黎地鐵上的人類學家》。行人文化,
Walter Benjamin。《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臉譜,2010
Jan Gehl。《建築之間:公共空間生活》。創詠堂,2017
Jan Gehl。《人的城市》。創詠堂,2017
Edward Glaeser。《城市的勝利》。時報出版,2012
Kevin Lynch。《城市的意象》。遠流,2014
Joel Kotkin。《城市的歷史》。左岸文化,2006
Doug Saunders。《落腳城市:最終的人口大遷徙與世界的未來》。麥田,2011
Carl E. Schorske。《世紀末的維也納》。麥田,2002
Richard Sennett。《肉體與石頭:西方文明中的人類身體與城市》。麥田,2003
Richard Sennett。《再會吧!公共人》。群學,2007
Sudhir Venkatesh。《地下紐約:一個社會學家的性、毒品、底層生活觀察記》。八旗文化,2014
殷寶寧。《情欲、國族、後殖民:誰的中山北路?》。左岸文化,2006
五十嵐太郎。《關於現代建築的16章》。田園城市,2013
五十嵐太郎、磯達雄。《我們夢想的未來都市》。田園城市,2014
台北城市散步。《台北城市散步》。奇異果文創,2017
包樂史(Leonard Blussé)。《看得見的城市:全球史視野下的廣州、長崎與巴達維亞》。蔚藍文化,2015
吉見俊哉。《博覽會的政治學》。群學,2010
吳鄭重。《廚房之舞:身體與空間的日常生活地理學考察》,聯經,2010
呂紹理。《展示臺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的形象表述》。麥田,2005
李志銘。《單聲道:城市的聲音與記憶》。聯經,2013
鹿島茂。《想要買馬車:19世紀巴黎男性的社會史》。台北,如果,2013
黃孫權。《綠色推土機》。獨立媒體,2012
葉素科。《芝加哥學派》。遠流,1993
施植明。《柯布》。台北,商周出版,2015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社會:城市與影像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