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年第2學期-0376 價值與文化:康德美學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出席 15 出席率
課堂參與 25 課堂口頭發表與參與討論
期中分組報告 20 學期分組專題計畫報告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40人,已有45 人選讀,尚餘名額-5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汪純瑩

教育目標

「臘月風和意已春,時因散策過吾鄰。」宋朝陸游在晚年某一個臘八隆冬時節,趁著稍現的暖意拄杖散步到西村舒心,賞玩鄰人熬煮佛粥過節慶的景緻。冰封的時節對應著受限於老邁多病的身體,依著暖意與拐杖,仍然要在紅塵俗世中步行出悠閒的心境。 散步,一直是哲人找到身心靈平衡的處方,也是一切天賦得以自由發揮的繆思。人的身心在時空之中,不可能不受到自然因果法則的限制,而受限制的心靈對於自由的渴望,根源來自於心靈與意識能夠透突破因果法則的侷限,自由聯想。一旦意識到限制,我們活潑的想像力就會想要脫韁而飛,而正是這種限制與自由矛盾的結合,人類才有了「美」的體驗。康德在他的美學(《判斷力批判》)中,就是依此而拒絕了古典美學那種嘗試為美訂下黃金標準的企圖,而指出美感來自於心靈本身對生命的品玩,不可能匡限於任何規則。美感風格雖看似有章法,但實則是對規則的超越,並從超越中創造新的規則。人類歷來一直都從美的品味中,創造一切新的技藝與文明。 在歐陸,入林散步(im Wald gehen)孕育出浪漫時期的文豪與哲人,成就歐陸璀璨的人文頂峰;在東亞,人們把生活環境打造成在極度受限中卻能自由徜徉的林園,如貫串許多京都庭園的「哲學之道」,長養出了西田幾多郎為代表的京都學派。在東海大學與世無爭的美麗校園中散策,我們隨著康德美學的幽徑,緩步走出古典美學,挖掘美感的根源,並找到我們心靈中豐美的才賦搖籃,勇敢地開創出屬於每一個人獨特的美麗人生。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Wenzel, Christian H. (2005). An Introduction to Kant's Aesthetics. Core Concepts and Problems. MA, Oxford & Victoria Australia: Blackwell.
文哲(2011)。《康德美學》。譯者:李淳玲。台北:聯經。

Pluhar, Werner S. trans. (1987). Critique of Judgment, by Immanuel Kant. Indianapolis/Cambridge: Hackett.
Guyer, Paul & Eric Matthews trans. (2000). Critique of the Power of Judgment, by Immanuel Kant. Paul Guyer ed. Cambridge, NY, Melbourne and Madri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價值與文化:康德美學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