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年第2學期-1950 展示與社會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 配分比例 | 說明 |
---|---|---|
平時出席、課堂討論與參訪觀摩 | 30 | 平時出席與課堂討論參與,是平時成績的基礎。演講、參訪後留言心得於課程臉書社團(https://bit.ly/3brW8CO)、詳實填寫展示問卷,均可顯著加分。若因故不克出席,務必於上課前一天23:59前,透過臉書向授課教師及同組組員請假。不定期點名,點名三次未到者,平時成績零分計算。 |
分組作業一:「批判閱讀」 | 30 | A)原則上由3-4人共組小組,各組協調後於指定閱讀教材中,擇一進行深度導讀,整理出作者觀點與立場,並以社會學角度進行評論。此作業著重具體呈現小組成員批判閱讀文獻的成果,訓練系統性整理論點,並提出質疑或修正建議。 B)小組於課堂中進行15分鐘口頭報告,列出三個問題與全班同學進行10分鐘的討論。各組應於上台報告後一週內,彙整課堂中討論內容記錄於「批判閱讀」簡報檔中,並上傳分享至課程臉書社團。 |
分組作業二:「微型展示」 | 40 | 各小組須自行選擇一個主題(可與文學、藝術、教育、經濟、階級、性別、移民、電影相關,或其他特殊專題)進行資料蒐集與調查、利害關係人訪調,並以此為基礎對照批判閱讀,進行社會學反思、發想展示內容,最後再 1.轉化成為具展品(三件以下)的3D展示(平面範圍是兩張全開海報,預計張貼於社會科學資源教育中心外玻璃牆面,預計展出2-3週), 2.進行5-10分鐘的導覽, 3.記錄整理「策展過程(討論、訪調、製作)」,並以影片/多媒體呈現。 |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60人,已有23 人選讀,尚餘名額37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教育目標
近來臺灣每年都有數以萬計的展演活動,根據文化部2019年藝文展演活動統計,總計有5萬5839場視覺藝術、工藝、設計、音樂、戲劇、舞蹈、說唱、影片、民俗、語文、圖書、綜藝等活動,估計有2億3849萬人次參與,其中以展示為核心業務的博物館單位,依據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2016年「臺灣博物館名錄」統計共有460家,展示的社會影響力亦逐年受到重視。隨著關注大眾的社會設計 (social design)、反思環境正義的後自然(post-nature)等策展理念的興起,以及社群媒體與數位工具的普及,今日數量龐大的展示除了積極面向社會之外,亦肯認展示實非策展人的專利,而且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也早已為自身或所屬群體進行各種微型展示。因此,如何系統性認識展示,讓展示成為一個納入多元使用者/利害關係人的社會溝通平台:不論是據此進行交流、協商、決策、執行與檢討,促進不同群體間的對話並形成共識,再將共識轉化為嘗試解決社會問題、改善環境的社會實踐,或是以引人矚目的方式藉由展示對社會現象提出批判,都值得吾輩關注。
課程資訊
基本資料
選修課,學分數:0-3
上課時間:五/6,7,8[SS322]
修課班級:社會系1-4
修課年級:年級以上
選課備註:推廣部隨班附讀請獲得老師同意。
教師與教學助理
授課教師:郭揚義
大班TA或教學助理:尚無資料
Office Hour晤談時間:星期五,第6、7、8節課的下課時間
地點:SS322
授課大綱
授課大綱:開啟授課大綱(授課計畫表)
(開在新視窗)
參考書目
主要教材
1. C. Wright Mills著,張君玫、劉鈐佑譯,1995,《社會學的想像》。臺北市:巨流。
2. Adrian George著,王聖智譯,2017,《策展人工作指南》。臺北市:典藏藝術家庭。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展示與社會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