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年第2學期-1961 社會心理學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課堂出席 30 根據課堂點名給分。
上台報告 20 上台報告一份有關社會心理學的學術文獻
課程紀錄 10 記錄當週主要的課程內容,包含學生報告與老師講課內容,並且發表個人心得與見解,於下次上課繳交紙本紀錄。
期中考 20 課堂所教過的範圍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60人,已有103 人選讀,尚餘名額-43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陳登翔

教育目標

如同佛洛伊德在〈群體心理學與自我的分析〉一文中開場所提到的「從一開始,個體心理學就是指社會心理學。」指出個體心理學也不能忽視個體與他人之間的關係與互動對於個體的影響,足見社會心理學視角理解人類社會的重要性,強調詮釋人類行為無法只以純粹的個體心理學展開,人與人之間與個人被眾人所造成的影響都應該是理解個體需要考量的要素之一。 社會心理學如要細分,則可分為社會學的社會心理學與心理學的社會心理學,兩者雖然來自不同的學科基礎,但都是嘗試對於人類行為進行最具效力的詮釋,社會心理學的視角也可視為就在個體與社會的論述之間產生,強調的是個人如何受到旁人與眾人的影響,以及在群體之中的行動方式,並也以此探討個人態度、認知、自我、行為、印象的形成。也因此本課程在一般的社會心理學課程基礎之上,增加社會學的社會心理學對於群眾的探討,課程的主要內容主要有以下兩個部分: 第一部份:介紹社會心理學的主要概念,聚焦於心理學基礎的社會心理學知識。 第二部分:以期中考為分界,隨後開啟群眾社會心理學的探討,從心理學取向的團體、從眾行為開始,進入到群體的形式、群眾的構成、法西斯主義組織的探討。並 以「謠言」一書作為社會心理學議題完整探討的例子。 透過在課程中各個知識的介紹與各種研究成果的展現,期待學生能夠對於社會心理學這門學科有具體的認識;並透過同學上台報告的分享與期末報告的實作,進而將自己習得的各項知識與理論內容與自己所感興趣的議題與理論結合,發展出自己觀看與分析事物獨特的視角。

課程概述

透過課程講授與新聞時事、相關案例討論方式,使學生認識日常社會生活中人類社會心理行為反應、意義與影響因素,以增進學生理解與分析人類行為之能力。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Adorno, Theodor W. (1985). Freudian Theory and the Pattern of Fascist Propaganda. In: The Essential Frankfurt School Reader. Ed: Arato, Andrew & Gebhardt, Eike. New York: Continuum, pp. 118-137.

Anzieu, D.(2008). 〈佛洛伊德的群體心理學:背景、意義與影響〉,李雅雯譯。《論佛洛伊德的群體心理學與自我分析》,楊大和、李雅文等譯。台北:五南。頁47-70。

Aronson, Elliot; Wilson, Timothy D; Akert, Robin M. 等著(2019). 《社會心理學(原書第九版)》。余伯泉、陳舜文、危芷芬等譯。揚智:台北。

Freud, Sigmund (2004). 〈群體心理學與自我分析〉。《論文明》,熊凱莉譯。台北:華成。

Kapferer, Jean-Noël. (1992). 《謠言》,鄭若麟、邊芹譯。台北:桂冠。

Le Bon, Gustave (2016). 《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吳松林譯。台北:華志文化。

Mead, George H. (1913). 〈The Social Self〉. Journal of Philosophy, Psychology and Scientific Methods 10, pp: 374-380. https://www.marxists.org/reference/subject/philosophy/works/us/mead3.htm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社會心理學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