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年第2學期-3003 人文:儒釋道與現代生活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期中考 40
期末考 40
出席率與學習態度 20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70人,已有73 人選讀,尚餘名額-3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白恒旭

教育目標

最好的教育方式及學習方法,就是啟發與思考,並且能在實際生活中自然體現與應用。這門課試圖在探索中華文化思想的基礎上(儒釋道三家思想),除展示東方哲學的特質外,更重視能從中習得其思想之精神與意涵,並且可以發用在現代生活中,進而達成生命教育之目的,以及養成與落實其健全、正向之生活態度。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而精深;其精神核心與思維模式在實際生活中,多有所呈顯及影響;在歷史展演的洪流中,則形成獨特的文化基底,乃至一大東亞文化圈之共性。綜觀中華文化之三大思想-儒家以禮樂、人倫為重,道家以自然、超脫為本,乃至漢代西來的佛學「緣起性空」之思維模式之參入-實主導著中華文化之整體發展,並且提供了全面性之政治、社會、信仰、創造、生活,及整體生命展現之動力。透過對這些重要思想主體之探索,可以學習並了解中華文化獨特之內涵與性格;學習者亦可重新統整其中之價值及意義,並在生活當中得以實證與發用。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1. 《四書讀本》、《荀子讀本》、《老子讀本》、《莊子讀本》(台北:三民出版社)。
2. 文崇一、蕭新煌:《中國人:觀念與行為》(台北:巨流出版社,1988)。
3.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9)。
4.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台北:學生書局)。
5. 陳鼓應:《老莊新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6. 陳鼓應:《老子註譯及評介》(北京:中華書局,2007)。
7.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中國哲學之簡述及其所涵蘊之問題》(台北:學生書局:1997)。
8.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學生書局1998)。
9. 余英時:《知識人與中國文化的價值》(台北:時報文化,2007)。
10. 余英時:《現代儒學的回顧與展望》(北京: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2004)。
11. 杜維明:《儒家思想:以創造轉化為自我認同》(台北:東大書局出版,1997)。
12. 錢穆:《中國思想通俗講話》(台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2001)。
13. 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讀》(台北:正中書局,1987。)
14. 呂澂:《中國佛學思想概論》(台北:天華出版社,1999)。
15. 于凌波:《簡明佛學概論》(台北:東大圖書,1991)。
16.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北京:中華書局,1983)。
17. 湯用彤《隋唐佛教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82)。
18. 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19. 張岱年:《中國哲學史大綱》(台北:藍燈出版社,1992)。
20. 任繼愈:《中國哲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21.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上、中、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2.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23.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出版社,1992)。
24. 林啟彥:《中國學術思想史》(台北:書林出版社,1994)。
25.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 上、中、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26. 韋政通:《中國哲學詞典》(長春:吉林出版集團,2009)。
27. 教師自編講義─中國佛學之華嚴、天台、禪宗三大思想大綱講述。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人文:儒釋道與現代生活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