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年第2學期-3197 社會:金錢、自我與現代社會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平時成績 30 出席、課堂參與討論、依照議題臨時分組。
期中作業 30 自我的金錢價值觀剖析,以日常生活的社會觀察為例。
期末作業 40 以本課程的架構,討論全球金錢衝突的文化現象。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80人,已有78 人選讀,尚餘名額2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魏少君

教育目標

本課程設定為大學通識社會選修課程,目標為豐富學生對於當代資本主義現象與自我發展之深入探討,理解自我與金錢觀念的社會建構意涵。 本課程主要內涵為:以當代金錢與市場現象,以及社會衝突為切入點,從個體的金錢故事為起點,探索自我形成、社會關係、社會交換、權力、階級、異化、商品化、意識型態、社會衝突等議題。 回顧台灣社會三十年來,社會貧富兩極化、普遍的金錢匱乏感、不確定性的恐懼、金融泡沫化現象,以及消費社會中各種青年貧窮化現象,逐漸成為全球資本主義社會生活的基本特徵。在此社會脈絡下,「金錢」與「市場」邏輯成為政府引導公共資源分配的核心邏輯,台灣從市場經濟轉向市場社會,金錢邏輯滲透傳統非市場領域,以及影響台灣社會發展方向的意識型態。同時,在日常生活的層次,「金錢」與「市場」也成為人們理解「自我價值」、「尊嚴」,以及建構「社會關係」的行動邏輯,成為個人自我治理的核心。同時,市場化的價值觀逐漸滲透到各個「非市場領域」,包括政治、教育、醫療、宗教、家庭乃至於個人日常生活等,金錢作為全球化時代的「治理」概念,同時也帶來了更為全面且深入的社會衝突。 藉由課程討論,希望為學生帶來新的金錢觀念的可能性,同時理解在高度資本主義時代,個人如何重新理解金錢、自我、與社會的關係。 本課程將針對金錢、工作、消費、公共資源分配等議題,帶領學生探索自我與台灣社會的近代發展,以及當前社會衝突現象的社會根源。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Ferguson, Nail著,杜默譯,2009,《貨幣崛起:金融資本如何改變世界歷史及其未來之路》。台北:麥田出版。
Simmel, Georg著,顧仁明譯,2000,《金錢、性別、現代生活風格》。上海:學林出版社。
Zelizer, Viviana A. 2004,《金錢的社會意義》,陳難能譯,台北:正中出版。
Zelizer, Viviana A. 2009,《親密關係的購買》,姚偉、劉永強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社會:金錢、自我與現代社會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