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年第2學期-3209 社會:浪漫愛的影像與文化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到課出席 25
期中作業 45 共三篇
小組討論 30 至少三次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90人,已有88 人選讀,尚餘名額2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郭任峯

教育目標

浪漫愛是我們通稱的「愛」或「愛情」,也是我們最熟悉的愛的形式之一。浪漫愛是亙古哲學、社會與文化最難處理的課題之一,窮盡所有的理論與智慧,恐怕也無法找到一個能夠滿足所有人的方法與答案。男女之間,男男、女女之間,乃至於人與物之間因親密、親暱而觸發的情、愛、欲,總是令我們驚喜、興奮、激動、感懷、憂愁、悵惘、煩悶、焦躁、甚至絕望、憤怒,而這些心緒可能紛呈並至、伴隨我們,並讓我們用一生去思索、探問:愛是什麼。 這是一門初探愛情論述的課程,我們探討作為悸動、情緒與慾望的浪漫愛,更將浪漫愛作為一個論述,來探討它在各個文化中的型態、表現方式、作用與內涵。這門課將以當代最普遍、最大眾化的文化媒介即電影為基礎,輔以分析論述與文學作品,來認識不同時代、不同文化、不同作品如何表述浪漫愛,而我們對於「愛」的想像與認知,又如何與之呼應。本課程期望藉由主題式的討論與重要作品的賞析,來探問與反思我們對於「愛」的理解,從而認識自己、並且豐富我們的社會生活、也深邃我們的心靈與精神生命。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Robin Baker。《精子戰爭》。台北,麥田出版,1999
Roland Barthes。《戀人絮語》。台北,商周出版,2015
Ulrich Beck & Elisabeth Beck-Gernsheim。《愛情的正常性混亂》。臺北縣新店市,立緒,2000
Marcel Danesi。《KISS!吻的文化史》。台北,麥田出版,2016
Erich Fromm。《愛的藝術》。台北:志文,2003
Anthony Giddens。《親密關係的轉變:現代社會的性、愛、慾》。臺北:巨流,2001
John Gray。《男女大不同:火星男人與金星女人的戀愛講義》。臺北:生命潛能文化,2011
Eva Illouz。《為什麼愛讓人受傷?》。新北市:聯經,2019
Laura Kipnis。《反對愛情:那些外遇者教我的事》。台北:行人,2010
Niklas Luhmann。《愛情作為激情:論親密性的符碼化》。台北:五南,2011
Lynn Margulis & Dorion Sagan。《性的歷史》。台北:時報出版,1994 (二版)
Richard David Precht。《愛情的哲學》。台北:商周出版,2011
林芳玫。《解讀瓊瑤愛情王國》。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2006
伊藤勝彥。《愛的思想史》。台北:萬象,1993
孫中興。《學著,好好愛》。臺北市:三采文化,2016
孫中興。《學著,好好分》。臺北市:三采文化,2016
奧維德。《愛經》。中國天津:百花文藝,1998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社會:浪漫愛的影像與文化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