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年第1學期-0030 中國文學史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 配分比例 | 說明 |
---|---|---|
平時成績 | 50 | 平時成績(出席率、4次小考成績、課堂表現) |
期中考試 | 25 | |
期末考試 | 25 |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60人,已有60 人選讀,尚餘名額0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教育目標
文學史主要是研究文學演進的歷程,中國文化源遠流長,自有文字產生之上古商周以來迄今約三千年左右,而中國文學史便是研究這三千年左右中國歷代文學作品發展演變的歷史過程、特點與規律。
文學史的研究必須兼顧縱、橫兩向,縱向的歷史演變進程包括文學作品發展與歷朝時代背景的關係;橫向的文學作品主體包括各種文學現象彼此互動牽引的情形。中國文學作品又依體裁形式之不同,而有詩歌、散文、辭賦、小說、戲劇等類別,其題材內容、藝術想像、表現技巧與語言風格等藝術性亦因體裁形式之不同而各異。文學作品被創作之前所處之政治、社會、思想、文化等歷史背景條件,以及文學創作的主體即作家、其生平遭遇與思想性格以及主張的文學理論與創作態度,均是研究文學作品的外圍因素;文學作品本身,才是文學史的核心內容;而作品完成之後讀者產生的反應,即是文學批評與鑑賞。文學的發展史是文學創作和文學理論、批評與鑑賞共同推進的歷史。
因此,中國文學史課程旨在引導同學對三千年中國文學發展演變具備完整、連貫之視界,對於歷代經典文學作品與作家,能夠建立有系統的詮釋、批評與鑑賞之方法,期能進一步深入探究文學史的課題。
本課程著重歷代文學史重要論題講授及討論,按朝代、分文體列出重要的論題,透過閱讀文學史相關原典資料、賞析經典文學作品以掌握文學史觀以及文學現象兩大面向,以期了解每個時代文學如何在歷史脈絡中傳承與開展。一方面使同學具備中國文學史的基本知識,一方面訓練同學賞析文本及詮釋文學史的能力。本課程擬按時代先後,依詩歌、散文、辭賦、小說、戲劇等類別排序,以閱讀文獻的方式講授並討論歷代文學發展演變情形,並融入該時代各種文學現象的互動交流,以及重要作家、作品之介紹。上學期預計講授到盛唐詩,下學期預計講授到明清戲曲。
原則上本課程採取傳統的上課方式,由教師基本講授,使用自編講義為主、必讀書目為輔。並引導學生思考、討論文學史之重要論題,訓練學生閱讀文本、賞析作品、討論思辯之能力。視學生學習狀況調整課程內容進度,並安排課程活動以活潑教學。
課程概述
中國文學史主要是研究從上古商周以來到二十世紀為止約三千年左右中國歷代文學作品發展演變的歷史過程、特點與規律。
文學史簡單的說就是文學的歷史,它的性質既是文學的,又是歷史的;研究時要具體掌握文學與歷史二個要素。研究主要對象是散文、駢文、詩歌、辭賦、小說、戲劇等各類文學作品的體裁形式、題材內容、藝術想像、表現技巧與語言風格等藝術性,運用的是文學藝術的方法;因為是文學作品發展演變的歷史過程,同時也要運用歷史的方法,依循時間的發展嬗變,既要深刻了解作品的藝術性、不同作家的獨特成就,對於形成文學發達的政治、社會、思想、文化的原因,以及對歷史的影響也要切實理解。換句話說,文學史的研究,是用歷史的方法說明文學藝術作品的真實狀況和發展過程。因為研究對象是文學作品,因此要用美學藝術的方法分析評述作品作家的價值和成就。
中國文學史學習的目的,在理解過去中國文學發展演變的特點和規律,總結經驗與教訓,認清以往的成敗得失,作為今天文學研究、文學創作的借鑒,同時深化現代文學史的研究和文學觀念的基礎。
因此,不能脫離過去歷史的因素、社會文化等各種背景,也不能忽視當代的文學觀念與美學理論,這是研究中國文學史必須把握的基本理念。
課程資訊
基本資料
必修課,學分數:3-3
上課時間:四/2,3,4[H307]
修課班級:中文系2B
修課年級:年級以上
選課備註:
教師與教學助理
授課教師:李佳蓮
大班TA或教學助理:尚無資料
Office HourH542研究室
授課大綱
授課大綱:開啟授課大綱(授課計畫表)
(開在新視窗)
參考書目
必備書目:
劉大杰著《中國文學發展史》,中華書局1941年初版上冊、1949年初版下冊;台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92年
葉慶炳著《中國文學史》,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7年
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台北,五南圖書公司,2003年
參考書目:
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北平樸社出版部1932年初版
游國恩等主編《中國文學史》,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初版,1990年11月台灣五南出版社初版
臺靜農著《中國文學史》,台北,台灣大學出版社,2004年
王國瓔著《中國文學史》,台北,聯經出版社,2006年
龔鵬程著《中國文學史》,台北,里仁書局,2009年1月初版、2012年9月修訂版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中國文學史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