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年第1學期-0376 價值與文化:影像中的知覺現象學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 配分比例 | 說明 |
---|---|---|
課堂參與 | 50 | 包含導讀、課堂評論與提問。 |
期中報告 | 25 | 練習文本分析及問題性發展。 |
期末報告 | 25 | 練習文本分析及問題性發展。 |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40人,已有51 人選讀,尚餘名額-11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教育目標
本課程探討存在於影像中的知覺現象學。影像(image)乃哲學古典議題之一,柏拉圖對影像無好感,亞里斯多德視影像為現實的隨從,伊比鳩魯學派以擬像翻轉影像的負面性,笛卡兒把影像劃入外在實體,萊布尼茲在影像與觀念間搭建動態橋樑....在柏拉圖主義的影響下,影像對立現實已成常識。然而,反觀今日社會,線上課程、線上購物、線上遊戲、虛擬貨幣、虛擬旅行、虛擬城市、VRARMR等程式的運用與普及都在訴說當代人的賽柏格與後人類化。拜攝影與電影的發明、電腦科技的崛起,虛擬與影像不再被劃入現實之外,而是交融於當下的現實世界。倘若影像概念反應著每個時代知識型的建立,那麼,分析影像將使人察覺特屬於當代的知識型。亞里斯多德認為影像再現現實,然而電影蒙太奇與影像創作卻以影像的背叛反覆指認著其自身的力量,使影像不再是原形或觀念的影像,非再現或附屬的摹本,而單純的只是影像自身。在此意義上,影像必須放棄再現思考的誘惑,以便構成在影像本身中的運動,確切地說,影像必須放棄成為代言大腦的工具,以便通過身體知覺的反應與影響力被辨識。本課程以香港電影作為反亞里斯多德敘事傳統的「身體電影」論述電影影像中的知覺現象學與身體論。
課程資訊
基本資料
選修課,學分數:3-0
上課時間:五/2,3,4[H122]
修課班級:哲學系1-4
修課年級:年級以上
選課備註:
教師與教學助理
授課教師:潘怡帆
大班TA或教學助理:尚無資料
Office Hour四 /12h10-14h10, H403
授課大綱
授課大綱:開啟授課大綱(授課計畫表)
(開在新視窗)
參考書目
德勒茲《電影I. 運動-影像》、《電影II. 時間-影像》,黃建宏譯(台北:遠流,2003)。
梅洛龐蒂《知覺現象學》,姜志輝譯(北京:商務,2001)。
Deleuze, Gilles(1983). L’image-mouvement, Paris : Minuit.
Deleuze, Gilles(1985). L'image-temps, Paris : Minuit.
Merleau-Ponty, Maurice(1945). Phénoménologie de la perception, Paris : Gallimard.
Merleau-Ponty, Maurice(2013). Phenomenology of perception, London : Routledge.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價值與文化:影像中的知覺現象學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