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年第1學期-0377 價值與文化:佛教哲學與未來生活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 配分比例 | 說明 |
---|---|---|
出席 | 30 | |
期中專題計畫報告 | 30 | |
期末報告 | 40 |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40人,已有45 人選讀,尚餘名額-5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教育目標
2001年9月11日兩架大型客機在「恐怖份子」挾持下,衝撞紐約雙子星大廈,這個事件表面上被錨定為恐怖主義反抗資本主義與美國霸權擴張的標誌,但看在哈伯馬斯和德希達兩位被肯認為啟蒙主義當代繼承者的哲學家眼中,是自啟蒙運動以來彰顯於整體西方文化而在美國獲得全面體現的哲學概念:「現代性」與「世俗化」(secularization),隨著全球化的擴張在外緣化的過程中所引發的當地本土反動。特別對哈伯馬斯來說,現代人處在理性與信仰;世俗知識與神聖知識的斷裂中,進而演變為信仰被壓抑與隱沒,造成現代語言無法對信仰進行有效的公共論述。一旦宗教內涵無法被公共地充分討論,信仰與信仰間、教條與教條間的爭議也會被隱藏起來,雖被隱沒,但暗潮洶湧,一但壓力破表破殼而出,便是大規模的人間衝突。這正是現代社會中真正的危險來源。佛教哲學的發展本身,不分對內或對外,不斷反覆辯證於打破神聖性(空性)與重建神聖性(佛性)兩端之間,文化體在亞洲的擴張也將這個辯證帶入了亞洲內部各個文化之中。相較於西方的啟蒙運動進入後世俗時代後的躊躇,佛教本身同時肩負世俗性與宗教性的辯證,有否可能在進入21世紀的現在,為那些不可言說卻似乎並非不存在的神聖意涵的公共討論帶來一些新的出路,以紓緩宗教與世俗、宗教與宗教,乃至於文化與文化之間的未明張力?
此外,除了繼承自啟蒙運動以來的現代性與世俗化,我們所處的社會還正在數位化,數位化將會是相較於知識通俗更為極端的世俗化,或者可能是另外一種神聖知識?
本課程將帶領同學從佛教哲學在印度從原始佛教、部派佛教發展至大乘佛的歷史與哲學發展主軸,了解佛教哲學中的重要哲學議題,並且回顧佛教傳入東亞後,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東西方文化衝突背景下,佛教哲學在日本與中國被用來作為揮劍指向現代性的入侵所擦撞出的火花,以及這些火花在歐陸戰場的納粹德國與亞洲戰場的日本帝國主義是否燎起了烈焰?藉以從中省思,並且站在現在,考量佛教哲學對於即將到來的未來生活能有哪些可能的意義。
課程資訊
基本資料
選修課,學分數:3-0
上課時間:五/6,7,8[H309]
修課班級:哲學系1-4
修課年級:年級以上
選課備註:
教師與教學助理
授課教師:汪純瑩
大班TA或教學助理:尚無資料
Office Hour週五/5
授課大綱
授課大綱:開啟授課大綱(授課計畫表)
(開在新視窗)
參考書目
1.
山口益。《般若思想史》。肖平、楊金萍譯。上海:2006,上海古籍出版社。
2.
林鎮國。《空性與現代性》。台北:2004,立緒出版社。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價值與文化:佛教哲學與未來生活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