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年第1學期-1922 社會學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1. 平常表現: 10%,包含出席和課堂討論情形,出席依比例計分。 10
2. 閱讀筆記: 30% 30
3. 兩次小考: 20% 20
4. 期中辯論: 10% 10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70人,已有68 人選讀,尚餘名額2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萬尹亮

教育目標

「畢業後出社會…」、「盡一份社會責任」、「社會觀感不佳」,日常話語當中我們常常會提到社會,但究竟「社會」是什麼? 社會學是研究社會的學科,但是「社會學」如何分析社會,又討論哪些社會現象呢? 本課程為針對大一設計的社會學基礎課程,分上下學期進行。上學期課程希望同學能夠認識並練習「社會學觀點與思維」。我們會討論社會學的基礎概念,如文化、階層/階級、族群、性別、家庭、人口和都市化。同時,我們將運用這些概念,來理解和辯論台灣和國際上的時事和現象,讓同學對於「魯蛇」、「外勞與阿兜仔」、「為母則強」、「天龍國」等話題,不再人云亦云、重複偏見,而是能提出深入的見解。 藉由這些概念和議題,我們將訓練學生從多元觀點來深入社會現象的表層,看見結構和他者,也看懂趨勢和問題。有了這樣的基礎,下學期課程的主題聚焦在社會學的次領域,我們會討論科技與社會、經濟、工作和消費、政治和社會運動、全球化和社會變遷等,也會介紹社會學的研究方法和社會學知識的特性。 課程目標  瞭解社會學的基礎內容  訓練學生提出問題與獨立思考的能力  剖析社會現象的深層因素 、掌握社會議題的關鍵脈絡  培養反省自身、關懷其他群體、當地以及全球社會的視野 課程要求及進行方式 1. 出席: 不定期點名。 2. 閱讀筆記: 每位學生須閱讀指定教材,並撰寫閱讀筆記300字,內容除了概述文本重點,須提出問題。上課前繳交。教師會隨機挑選於課程中回應。 3. 小考: 學期有兩次小考,範圍為上次小考到當周的課程內容,考試方式包含名詞解釋、現象解釋、口試。 4. 分組辯論(期中)。教師將會公布具體題目,由各組同學事先準備資料,進行辯論。同學將輪流扮演評審和辯論隊伍。 5. 個人報告(期末): 教師將會公布具體題目,同學可選擇某一題目收集相關資料,運用課程所教概念進行分析。除了整理出不同立場,作者須提出自己的論點。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1. George Ritzer(2015)《社會學》(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鄭祖邦等譯,台北: 雙葉。
2. 王振寰、瞿海源主編(2014)《社會學與台灣社會》(第四版),台北:巨流。(補繳memo 指定書籍)
3. Allan Johnson(2008)《見樹又見林:社會學作為一種生活、實踐與允諾》(The Forest and the Trees: Sociology as Life, Practice, and Promise),成令方、林鶴玲、吳嘉苓譯,台北:群學出版社。
4. 王宏仁主編(2014)《巷仔口社會學》,台北:大家出版。
5. 戴伯芬主編(2017)《巷仔口社會學2:性別作為動詞》,台北:大家出版。

參考書目
1. Liebow, Elliot(2009),《泰利的街角》。黃克先翻譯,台北:群學。
2. Humphreys, Laud(2016)《茶室交易》,高穎超翻譯,群學
3.藍佩嘉(2019)《拚教養:全球化、親職焦慮與不平等童年》,台北: 春山出版
4.陳玉箴(2020)《台灣菜的文化史:食物消費中的國家體現》,聯經
5.周文龍(2018)《錯置臺北城:循著學者的路人視角,從公園裡的銅馬出發,探勘百年首都的空間、權力與文化符號學》,陳湘陽, 蔣義翻譯,麥田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社會學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