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年第1學期-1935 都市社會學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 配分比例 | 說明 |
---|---|---|
出席與課堂參與 | 10 | (缺席三次者(含三次), 本課程已不及格計) |
小組課堂導讀 | 10 | |
個人閱讀札記(Issue Memo) | 40 | 共8篇 |
校外教學心得 | 10 | 若因疫情影響取消校外教學,則計入期末報告評分 |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60人,已有48 人選讀,尚餘名額12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教育目標
我們可以繼續走這條路嗎?
抑或我們必須直搗問題的根源,
控制或消除資本無止境積累的衝動?
David Harvey《挑戰資本主義:大衛・哈維精選文集》
其實,知識之積累從來也就不曾脫離過對實踐的動力與要求。
為了吾人所憧憬的空間—而它其實就是我們所嚮往的社會—
我們需要試著提出替代性的另類計畫回應社會的動力。
也因此,我們需要研究。
夏鑄九《空間、歷史與社會論文選 1984-1992》
我們要理解的都市,就是至今仍在產生新社會形態的世界。為了有助於
這個理解工作,我們採用『動態』的概念捕捉都市的樣態,
亦即,以『向都市走去』以及『由都市走出』
兩種相反的思考麼是交錯進行。
町村敬志、西澤晃彥《都市的社會學—社會顯露表象的時刻》
提到「都市」這一名詞,大家都不會陌生。但是提到「都市社會學」,可能就會有人說:有這樣一門學科嗎?都市需要研究?如果,我們考察台灣社會學的知識社會史,例如謝國雄主編的《群學爭鳴:台灣社會學發展史,1945-2005》,猛然一驚地覺察沒有討論都市社會學的篇章。不過,本課程的回答是:有這麼一門學科,且至今依舊至關緊要,且現今需要我們更多的關注。這也是這門課程的任務:我們需要解釋都市何以需要社會學來研究?有哪些理論典範?重要的研究成果有哪些?這些知識如何幫助我們理解我們所身處的都市,並與之對話。
都市社會學與西方資本主義現代性同時孵化、相互豢養,累積了豐碩的研究成果。都市是社會學無從迴避的對於社會關係、時間性、空間性、日常生活析理的地理與對象。當然,「都市」是不斷變動的本體論概念,知識界也基於不同理論預設與關懷,生成各種對於都市的看法,像是馬克思與恩格斯筆下的工業都市、齊美爾筆下快速易變且社會疏離的大都會、1920年代崛起於美國芝加哥的芝加哥學派、1950年代的新都市社會學、1970年代的都市政治經濟學、1980年代的都市成長機器、1990年的全球城市、2000年後的後殖民都市論、拼裝都市論等。都市社會現象的變與不變,衝擊與反饋理論體系,衍生出新的知識辯論。都市就是如此奇妙,也交織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唯有貼近都市,社會學會變得更立體一些。
這門課程是一門導論課(Introduction)。在這一學期中,我們會探訪都市社會學這一社會學次領域的歷史及其曾經經歷過的理論典範、危機、辯論與轉機。我們會從幾個方向切入核心理論與議題,主要選擇西方的典範性論著,適時佐以台灣與美國的個案研究。這門課最初的安排是運用2/3學期閱讀與討論都市社會學的理論名著,最後的1/3學期採台中在地實作工作坊,結合理論與地方實作,豐富修課同學的學習視野。然而,在Covid-19疫情週期性的影響下,本課程有可能變成線上授課,於是本課程需要適度調整課程:以閱讀與討論都市社會學理論名著為主軸,待疫情緩和之際,安排一到兩次校外教學,將都市理論與台中都市產生有機對話。校外教學與基礎實作的環節,將保留給教師滾動式調整的空間,並於正式開學上課第一週向同學說明。
課程資訊
基本資料
選修課,學分數:3-0
上課時間:一/2,3,4[C219]
修課班級:社會系1,2
修課年級:年級以上
選課備註:推廣部隨班附讀請獲得老師同意。
教師與教學助理
授課教師:顏誌君
大班TA或教學助理:尚無資料
Office Hour與教師約定
授課大綱
授課大綱:開啟授課大綱(授課計畫表)
(開在新視窗)
參考書目
主要書目
David Harvey,2018,《挑戰資本主義:大衛・哈維精選文集》。台北:時報。
Janes Jacobs,2019,《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台北:聯經。
Manuel Castells,王志弘譯,1996,〈城市與草根群眾之導言〉。《台大建築與城鄉究所通訊》(9): 51-57。
Mark Gottidiener,2018,《新都市社會學:第四版》。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Matthew Desmond,2017,《下一個家在何方?》。台北:時報
Sharon Zukin,2010,《權力地景:從底特律到迪士尼世界》。台北:群學。
Simon Parker著,王志弘、徐苔玲譯,2007,《遇見都市:理論與經驗》。台北:群學。
汪民安、陳永國與馬海良主編,《城市文化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高承恕編,1994,《地方社會》。台北:聯經。
郭恩慈,2011,《東亞城市空間生產:探索東京、上海、香港的城市文化》,台北:田園城市。
黃應貴、林開世主編,2019,《政治的消融與萌生:新自由主義國家的治理效應》。台北:群學。
楊弘任,2014,《社區如何動起來?黑珍珠之鄉的派系、在地師傅與社區總體營造》。
參考書目
教科書式的閱讀
Mark Gottdiener and Ray Hutchison著,黃怡譯,2018,《新城市社會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Gottdiener, M. and Hutscison, R., 2010, The New Urban Sociology, 4th Edition. New York: Westview Press.)
Parker, Simon著,王志弘、徐苔玲譯,2007,《遇見都市:理論與經驗》。台北:群學。(Parker, Simon, 2006, Urban Theory and the Urban Experience: Encounter the City.)
Savage, M., Warde, A. and Ward , K著,孫清山譯,2004,《都市社會學》。台北:五南。(Savage, M., Warde, A. and Ward , K., 2003, Urban Sociology, Capitalism and Modernity , 2nd Edition.)
Sharon Zukin著,張廷佺、楊東霞、談瀛洲譯,2006,《城市文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Williams G. Flanagan, 2010, Urban Sociology: Images and Structure.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王佳煌,2005,《都市社會學》。台北:三民。
包亞明主編,《後大都市與文化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包亞明主編,《現代性與空間的生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町村敬志、西澤晃彥,2012,《都市的社會學:社會顯露表象的時刻》。台北:群學。
夏鑄九、王志弘編譯,1994,《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
章英華,2015,《洞見都市:臺灣的都市發展與都市意象》。高雄:巨流。
陳東升,1996,《金權城市》。台北:巨流。
蔡勇美、章英華主編,1997,《台灣的都市社會》。台北:巨流。
都市社會學經典經驗研究閱讀
王振寰,1996,《誰統治台灣:轉型中的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台北:巨流。
邱瑜瑾,1996,《解嚴後台中市都市發展型塑的社會機制》。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
章英華,2015,《洞見都市:臺灣的都市發展與都市意象》。高雄:巨流。
陳東升,1995,《金權城市:地方派系、財團與台北都會發展的社會學分析》。台北:巨流。
陳美智,1994,《地方財政之國家與地方菁英影響力的運作機制:台中市個案研究》。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黃樹仁,2002,《心牢:農地農用意識形態與臺灣城鄉發展》。台北:巨流。
蘇碩斌,2010,《看不見的台北與看得見的台北》。台北:群學。
都市社會學的回顧性文章
吳挺鋒,2008,〈新自由主義都市化:一個批判性的檢視〉。《台灣社會學刊》(41): 149-188。
張景森,1988,〈戰後臺灣都市研究的主流範型:一個初步的回顧〉。《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2/3): 9-31。
蘇碩斌,2008,〈研究人或空間—台灣都市社會研究的成立與變化〉。《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20(3): 397-439。
蘇碩斌,2021,〈都市社會學,台大社會創系的軌跡線〉。《台灣社會學》(40): 215-226。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都市社會學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