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年第1學期-1939 金融與社會變遷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課堂出席 20
課堂心得 60 共繳交六份,每人每份至少800字。
期末報告 20 從《貨幣網絡與生活結構》、《金融與美好社會》、《風險之書》三本著作中擇一撰寫書評,每人每份至少2400字。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60人,已有69 人選讀,尚餘名額-9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陳鈺偉

教育目標

金融是什麼?我認為要理解這個問題,必須要回到西方歷史的脈絡,西方世界在經歷了日耳曼人大遷徙與西羅馬帝國滅亡等一系列的騷亂之後,雖然仍不時會有爆發戰爭的風險,但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西方世界在中世紀中晚期的時候逐漸地恢復元氣,一開始是地中海地區貿易的恢復,然後是歐洲大陸上市鎮、城市和交易會如雨後春筍般的興起,與此同時農業、商業和工業等產業的緩慢進步,而社會上各種交換逐漸的發達,也使得對於金錢的需求越來越大。自中世紀之後,表面上我們會看到西方經濟在文藝復興、大航海時代、科學革命以及啟蒙運動等一系列巨大的歷史變遷中逐步發展,但常被忽略的是與此同時作為金融要素的工具(貨幣、票據、借貸)、組織(股份公司)、制度(法規)等,事實上也都在歷史的進程中漸次成形。尤其是金融制度的發展,為金融的運作提供一套明確的遊戲規則,由於金融高度抽象的特性,如果沒有一套金融制度去確定金融中人與人在不同時間點(現在、未來)之間的關係(獲利、負債),那麼,引起西方近代社會變遷的重要社會行動可能就不會發生(航海冒險、技術革新),雖然我們常會討論西方世界在政治、社會、文化等變遷面向,但卻對經濟以及其背後隱而不顯、具有重要影響力的金融相當陌生,故本課程主要希望透過對西方經濟與社會的變遷過程中,金融所具有的藏身於後但擁有支配性的地位有所探討,換言之,本課程期望可以幫助學習者深入了解在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歷史脈絡中,金融所扮演的抽象但又如水一般,既可載舟,又可覆舟的角色。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宋鴻兵,2020,《貨幣戰爭:誰掌握了貨幣,誰就能主宰這個世界》。臺北:遠流。
陳介玄,1995,《貨幣網絡與生活結構――地方金融、中小企業與臺灣世俗社會之轉化》。臺北:聯經。
陳介玄,2002,〈從工業到金融社會的轉型〉。頁135-163,收入王振寰主編《台灣社會》。臺北:巨流。
陳介玄,2005,《制度變遷與產業發展從工業到金融體制之轉型》。高雄:高雄復文。
翟本瑞,2006,《十字路口的台灣經濟》。臺中:文笙國際金融。
翟本瑞,2017,〈全球化的轉型與挑戰――金融社會學的考察〉。頁21-51,收入劉世定主編《經濟社會學研究 第四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Bernstein, Peter L.著,張定綺譯,2019,《風險之書:看人類如何探索、衡量,進而戰勝風險》。臺北:城邦文化商業週刊。
Blanning, Tim著,吳畋譯,王宸校,2018,《追逐榮耀:1648-1815》。北京:中信出版社。
Braudel, Fernand著,施康強、顧良譯,2012,《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 卷一:日常生活的結構:可能與不可能》。新北:廣場。
Braudel, Fernand著,施康強、顧良譯,1999,《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 卷二:形形色色的交換》。臺北:貓頭鷹。
Braudel, Fernand著,施康強、顧良譯,1999,《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 卷三:世界的時間》。臺北:貓頭鷹。
Crowley, Roger著,陸大鵬、張騁譯,2017,《財富之城:威尼斯共和國的海洋霸權》。臺北:馬可孛羅。
De Roover, Raymond著,呂吉爾譯,2019,《金融帝國的興衰:從暴發戶到跨國企業,梅迪奇銀行帶你見證資本主義的起源》。臺北:貓頭鷹。
Deane, Marjorie and Pringle, Robert著,齊思賢譯,1999,《銀行中的銀行:全球中央銀行的故事》。臺北:先覺。
Desai, Mihir A.著,陳重亨譯,2018,《金融的智慧:結合文學、歷史與哲學的哈佛畢業演講,教你掌握風險與報酬》。臺北:今周刊。
Dunn, Richard S.著,康睿超譯,2016,《現代歐洲史 卷二,宗教戰爭的年代:1559-1715》。北京:中信出版社。
Evans, Richard J.著,胡利平譯,2018,《競逐權力:1815-1914》。北京:中信出版社。
Fontaine, Laurence著,黃煜文譯,2008,《追尋歐洲小販的歷史旅程:一段經濟與文化的流動痕跡》。臺北:麥田、城邦文化。
Friedman, Lawrence M.著,劉宏恩、王敏銓譯,2016,《美國法律史》。臺北:聯經。
Geisst, Charles R.著,蔣小虎譯,2020,《借錢:從利息、債務到金融商品,2000年的演變真貌》。臺北:日出出版。
Gibbon, Edward著,席代岳譯,2006,《羅馬帝國衰亡史》。臺北:聯經。
Goetzmann, William N.著,吳書榆譯,2020,《金融創造文明:從美索不達米亞到世界經濟體的誕生,5000年前至21世紀世界經濟大歷史》。臺北:聯經。
Greengrass, Mark著,李書瑞譯,2018,《基督教歐洲的巨變:1517-1648》。北京:中信出版社。
Grote, George著,晏紹祥、陳思偉譯,2019,《希臘史:從梭倫時代到公元前403年》。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Herrmann, Ulrike著,賴雅靜譯,2018,《資本的世界史:財富哪裡來?經濟成長、貨幣與危機的歷史》。臺北:遠足文化。
Jordan, William Chester著,吳昕欣譯,2019,《中世紀盛期的歐洲》。北京:中信出版社。
Kirshner, J.著,李巍譯,2013,《貨幣與強制:國際貨幣權力的政治經濟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Knorr Cetina, Karin D. and Preda, Alex主編,艾云、羅龍秋、向靜林譯,2019,《牛津金融社會學手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LeBor, Adam著,林添貴譯,2014,《央行的央行:國際清算銀行秘史》。臺北:遠流。
Maggor, Noam著,劉潤基譯,2019,《偉大的轉型:美國市場一體化和金融的力量》。北京:中信出版社。
North, Douglass Cecil and Robert Paul Thomas著,劉瑞華譯,2016,《西方世界的興起》。臺北:聯經。
Pirenne, H.著,樂文譯,2001,《中世紀歐洲經濟社會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Polanyi,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金融與社會變遷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