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年第1學期-2699 社會學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課堂讀物口頭報告 50 需各組同學事先閱讀材料(或自選與想探索議題相關的文獻)並由一組協助導讀,各組同學也需要於課堂針對問題分享及討論。另對於報告,請提出(1)鼓勵性建議,認為報告者哪裡好、提出了什麼有趣的閱讀觀點或看法;(2)建設性建議,你同意或不同意的意見或其他想法,促進討論。
課前小作業&課堂討論 20 課堂參與及討論是評分依據,並需要繳交課前小作業。
期中報告 10 各組請準備10分鐘期中提要,說明你們想要討論的社會議題。
期末報告 20 期末準備約30分鐘的口頭報告,可選擇具有法律爭議的社會議題,或也可以搭配《人間》雜誌其中一個議題,針對當中的法律討論,以及討論涉及的社會爭議及討論進行介紹,並提供你們自己的回應和想法。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70人,已有21 人選讀,尚餘名額49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鄭亘良

教育目標

這門課將簡介什麼是社會學、社會學如何來的,以及其精神與當中的基礎概念,並介紹當代社會的特性為何。同時,這門課將從階級、勞動、消費、性別、族群與國族、全球化、資訊科技、情感等面向來理解我們的社會,最後也將從社會運動與記錄介紹如何從理解到記錄或介入。課堂的設計除了介紹理論概念並要求學生學習之外,同時鼓勵學生進一步觀察與分析日常文化的各個面向,結合理論。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張子午。(2021年7月5日)。〈求救訊號被凍結的照顧者,何以走向10年不斷的長照弒親悲劇〉。《報導者》。https://www.twreporter.org/a/family-caregiver-homicide-in-taiwan?fbclid=IwAR3rsH5zWZRrHKepyWi4tS-S0S-WP__QZZdIxCprR1waHmwdoXafbTXsuYg
官鴻志。〈我把痛苦獻給您們……湯英伸救援行動始末〉。《人間》20:18-44。
官鴻志。〈不孝兒英伸〉。《人間》9:92-113。
Hamilton, P. (1992) ‘The Enlightenment and the Birth of Social Science’. Hall, S. & Green, B. (eds.) Formations of Modernity. London: Polity, Ch.1, Section 1-3.1
王振寰。2014。〈社會學是什麼〉。《社會學與臺灣社會》(第四版),王振寰、瞿海源主編,頁3-25。高雄市:巨流。
羅小茗。2015。〈作為問題的當代生活〉。《末日船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Johnson, A. G.。2001。〈森林、樹群,還有那件事〉。《見樹又見林》。成令方、林鶴玲、吳嘉苓譯。新北:群學。第一章(也可以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原文:Johnson, A. G. (1997) The Forest and the trees: Sociology as Life, Practice, and Promise.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Ch.1.)
Ritzer, G. (1996) The McDonaldization of Society.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Changing Character of Contemporary Social Life. Thousand Oaks, Calif.: Pine Forge Press. Ch. 2
Bauman, Z.。2002。《現代性與大屠殺》第四章。譯林出版社。(原文:Bauman, Z. (1991) Modernity and Holocaust. Cambridge: Polity. Ch. 4
Giddens, A. (1981) “Property and Class Society” Contemporary Critiqu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h. 5, pp. 109-128.
蘇國賢。2014。〈階級與階層〉。《社會學與臺灣社會》(第四版),王振寰、瞿海源主編,頁121-149。高雄市:巨流。
Bauman, Z。2006。《工作、消費與新貧》第一章。王志弘譯。台北:巨流。(或參見吉林出版社版本)
蔡明璋。2014。〈經濟與工作〉。《社會學與臺灣社會》(第四版),王振寰、瞿海源主編,頁317-342。高雄市:巨流。
Bauman, Z。2006。《工作、消費與新貧》第二章。王志弘譯。台北:巨流。(或參見吉林出版社版本)
李玉瑛。2014。〈消費社會與消費文化〉。《社會學與臺灣社會》(第四版),王振寰、瞿海源主編,頁451-478。高雄市:巨流。
陳美華。2014。〈性別〉。《社會學與臺灣社會》(第四版),王振寰、瞿海源主編,頁151-179。高雄市:巨流。
藍佩嘉。2008。《跨國灰姑娘》。台北:行人。第三章
Delanty, G. & O’Mahony, P. (2002) ‘Modernity, Nationalism and Social Theory: A General Outline’. Nationalism and Social Theorty, Sage, Ch. 1, pp. 1-27
Anderson, B. (2006).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Verso, Ch. 2, 3 & 5.
Balibar, E. (1991) ‘Racism and Nationalism’. In Etienne Balibar & Immanuel Wallerstein (ed.) Race, Nation, Class: Ambiguous Identities. London & New York: Verso, 37-67.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社會學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