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年第1學期-5187 華人社會與文化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期末報告 60
課程參與度及其表現 25
出席率 15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30人,已有8 人選讀,尚餘名額22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白恒旭

教育目標

從事華語文教學,不但要具備第二語言教學之專長,它更是需要有一定程度上的知識訓練與文化涵養;因為,語言教學中,最高境界之傳達,即是在思想上與文化上的交流。就中華文化幾千年來的歷史積澱及展演而言,從事華語文教學之專業人士,對此範疇之掌握,及其相關知識體系之運用,不可小覷。 華人社會之特質及其文化之表現,實攸關於其特有的思維模式與哲學邏輯;研習此特有之思維模式與哲學邏輯,方能深入了解其獨特的人文樣態、生命觀點與生活哲理。然其探究之範疇體系廣博,乃上窮碧落而下及黃泉也;舉凡宇宙觀、人生觀、人文精神、語言文字、典章制度、學術思想、文學表現、藝術成就、科技發展、醫學理論、禮儀涵養、節慶風俗、生活智慧等等,無不以在此整體之思維模式中呈顯而出。 研習並掌握此專業領域,對於華語教學本身有其三大意義: 1. 在語言的學習與表達的歷程中,除了工具性的溝通目的之外,最為重要的是思維層次的交流與分享。 2. 在語言的學習與表達歷程中,思維的探討與文化的分享,是活化學習與學習活化的主要動力之一。 3. 對文化現象的參與和討論,以及思想內蘊的交流與分享,能深化教學之內容與意義,更能體悟證成生命的多元價值及其意義。 本課程希望藉由對此課題的探討與學習,來增長從事華語教學之專業人士的人文素養及其相關專業能力。 課程特定探討之主題︰ 1. 中華文化思想發展之介紹與研討。 2. 中華文化之思維模式與其獨特之性格簡介。 3. 中華文化的文明呈現與生活智慧之探討。 4. 華人文化圈之探討。 5. 台灣華人傳統文化之繼承與轉化之探討。 6. 台灣多元文化現象之討論─華語教學與台灣經驗之總體價值相關評析。 7. 重要參考書目的介紹與研讀。 8. 華語認證之華人社會與文化之考題的分析與檢討。 9. 教師實際文化教學經驗之分享與探討。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1. 方麗娜:《華人社會與文化》(台北:正中書局 2009)。
2. 劉國平:《華人社會與文化-文化思想篇》(台北: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
3. 蘇慧霜:《華人社會與文化-社會風俗篇》(台北: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
4.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學生書局1998)。
5.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收錄於《牟宗三先生全集(二)》(台北:聯經出版社,2003)。
6.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中國哲學之簡述及其所涵蘊之問題》(台北:學生書局:1997)。
7.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台北:正中書局,1969)。
8. 陳來:《宋明理學》(台北:洪葉文化,1994)。
9.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台北:學生書局,1984)。
10.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9)。
11.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周秦漢政治社會結構之研究》(台北:臺灣學生書局出版,1982)。
12.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北京:中華書局,1983)。
13. 湯用彤《隋唐佛教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82)。
14. 呂澂:《中國佛學思想概論》(台北:天華出版社,1999)。
15. 于凌波:《簡明佛學概論》(台北:東大圖書,1991)。
16. 劉長林:《中國智慧與系統思維》(臺北:臺灣商務書局,1992)。
17. 劉長林:《中國系統思維:文化基因的透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18. ﹝美﹞本杰明.史華慈:《古代中國的思想世界》程綱 譯 劉東 校(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19. ﹝法﹞弗朗索瓦.于連:《聖人無意:或哲學的他者》蘭素偉 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20. ﹝美﹞休斯頓.史密士:《人的宗教》劉述先 校訂 劉安雲 譯(台北:立緒出版社2003)。
21. ﹝美﹞安樂哲.羅思文:《自我的圓成:中西互鏡下的古典儒學與道家》彭國翔 編譯(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
22. ﹝美﹞安樂哲.羅思文:《《論語》的哲學詮釋》(北京:中國社科出版:2003)。
23. ﹝美﹞余紀元:《德性之境—孔子與亞里斯多德的倫理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24. 余英時:《知識人與中國文化的價值》(台北:時報文化,2007)。
25.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
26.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台北;聯經出版社,1978)。
27.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出版社,1976)。
28. 余英時:《現代儒學的回顧與展望》(北京: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2004)。
29. 杜維明:《儒家思想:以創造轉化為自我認同》(台北:東大書局出版,1997)。
30. 杜維明:《儒家傳統的現代轉化》(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
31. 韋政通:《中國哲學詞典》(長春:吉林出版集團,2009)。
32. 許文倬:《宗周禮樂文明考論》(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9)。
33. 錢穆:《中國思想通俗講話》(台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2001)。
34. 錢穆:《孔子與論語》收錄《錢賓四先生全集(四)》(台北:聯經出版社,1998)。
35.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36. 錢穆:《國史大綱》(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37. 勞思光:《中國文化要義》中文大學。
38. 賴明德 等:《華人社會與文化》文鶴出版。
39. 黃苕冠:《華人社會與文化講義》新學林 。
40. 呂思勉:《中國文化史》新世紀出版。
41. 施仲謀:《中華文化承傳 上、下》北京大學。
42. 葛劍雄:《中國移民史》五南圖書。
43. 杜正勝:《中國文化史》三民書局。
44. 戴維揚 等:《語言與文化》文鶴出版。
45. 徐斌:《 華僑華人研究中文書目》廈門大學。
46. 王仲孚等:《中國文化史》五南出版。
47. 常敬宇:《漢語詞彙與文化》文橋出版。
48. 王力:《中國古代文化知識》新學識文教。
49. 嚴翼相:《華語與文化之多元觀點》文鶴出版。
50. 王灝:《台灣人的生命之禮》台原,1992。
51. 李豐楙:《台灣節慶之美》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4。
52. 林明義:《台灣冠婚葬祭家禮全書》武陵,2004。
53. 黃丁盛:《台灣的節慶》遠足,2003。
54. 喬繼堂:《中國人生禮俗大全》北京人民,1990。
55. 董芳苑:《台灣民間宗教信仰》長青文化,1986。
56. 劉還月:《台灣二十四節氣》常民文化,2001。
57. 劉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華人社會與文化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