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年第1學期-6458 身體社會學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出席 20
上課報告討論與memo 40
期末報告 40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70人,已有9 人選讀,尚餘名額61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鄭斐文

教育目標

關於身體的文化與社會理論涵蓋很廣,80年代開始,文化研究、女性主義理論、社會學、醫療社會學、STS等研究中,已經有許多豐富研究成果與討論。早期社會學理論主要反對生物化約論與生物決定論,並認為身體是社會建構的場域。80 年代,英美社會學者開始質疑社會學研究根本上忽略身體議題以及身體的物質性等問題,並指出身體社會學需要關注於「具體化」議題(embodiment)。所謂的具體化,牽涉到的是分析身體與社會、自然與文化、物質與非物質的啟蒙二元對立關係,以及重新審視「身體」的概念:「身體」是否為「實存」或者是「論述」語言的一部分,成為學者辯論的焦點,也出現在後結構主義女性主義、批判實在論等學者的討論中。 女性主義理論對於身體研究的貢獻在於,Sex/gender的二分問題中探討生物學上的性化的身體(sexed body)如何被社會論述所建構。傅柯的性史則探討了現代個人主體的生產,與個人身體及性論述的關係。對於embodiment與身體物質性的強調,是身體社會學學者主張的關鍵概念,此與文化研究、後現代主義的觀點在「實有」或「建構」的認識論基礎有所不同。一般說來,身體社會學的學者(Shilling, Turner, Williams等人)強調具體化的概念,並且批評後結構主義者與女性主義者如Butler忽略了身體的「物質性」與具體經驗,批評後結構、後現代學者落入文本主義中,這牽涉到批判實在論與社會建構論之間的諸多認識論辯論。本課程以「身體社會學」命名,但藉由釐清英美學界的「身體社會學」取向,主要女性主義、身體社會學、勞動研究、科技與社會研究(STS)的跨學科「身體」研究取徑為主要範圍,豐富「身體社會學」一詞的內涵。 課程範圍將主要分為三部分:1.性別與酷兒研究中的身體認同。2. 勞動、階級與身體。3. 科技、醫療與社會研究中的身體。由於本課程將盡可能兼顧同學論文寫作的需要,找出不同主題論文研究成果,讓同學得以應用在論文寫作之中。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張晉芬、陳美華编,2019,《工作的身體性:服務與文化產業的性別與勞動展演》。巨流出版。(第二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八章)

王國羽、林昭吟、張恆豪主編,《障礙研究:理論與政策應用》。巨流。第一、二、十章。

Haraway, Donna. 1991. “The Cyborg Manifesto”in Simianas, Cyborg and Women. Free Association Books. (於唐納・哈洛威著,張君玫譯(2010),「賽伯格宣言」)

Judith Butler.1993. Bodies that Matter. Routledge.(《身體之重:論性別的話語界線》)

Lin, Xiao-Dong et al.2017. East Asian Man: Masculinity, Sexuality and Desire. Palgrave Macmillan. Chapter 3, 8.

Martin, Emily. 1987. The Women in the Body. The Open University Press.

Turner, Bryan S.著,謝明珊譯(2010),《身體與社會理論》。韋伯文化。

Woodward, Kathryn. 1997. Identity and Difference. Open University. (ID)。中文版,《身體認同:同一與差異》林文琪譯,韋伯文化。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身體社會學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