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年第1學期-6563 移地研究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全程參與課程實施 30
熱忱參與分工 15
參與討論 20
口頭/書面報告(含移地研究成果手冊) 35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15人,已有5 人選讀,尚餘名額10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呂依蓉

教育目標

1980年末台灣民主化跨出第一步,1994年台灣社會展開新一波的教育改革,並以教育鬆綁、帶好每位學生、暢通升學管道、提升教育品質、建立終身學習社會為教育發展的方向。教育當局開始推動廣設高中大學的政策,為了實現教育機會均等的政策與理想,在2000年前後開始推動12年國教政策,並在12年國教上路後進一步規劃107(108)課綱的改革,期待不僅在國民教育制度上,更要在課程與教學上推動適性學習,以符應社會對教育改革的期待。 在正規教育體制改革的過程,伴隨著「家長教育權」觀念的普及,各種「實驗」類型的教育組織與學校也慢慢從國外引進到國內,並獲得社會不同需求家長的認同。2014年總統公布實驗教育三法,實驗教育不再是私人辦學的專利,也陸續有公立學校以轉型或公辦民營的方式投入實驗教育的推動。 整體來說,實驗教育在台灣實施的時間尚短,在體制上也尚未完備,各種的實驗教育(學校)或模式也非常多元。但在自由民主的多元社會中,家長教育選擇權將會被更加重視,家長將會根據自己的生命、教育理念,以及所擁有的資源,讓自己的下一代接受不同於體制內教育的培育,實驗教育對台灣整體教育的影響也必然日益增加。 為培育本所研究生在多元社會中了解不同類型的教育模式,協助修課學生從觀察不同教育模式的優勢,以利整合自我的潛能提升自我的教學能力,不僅可以更有效的進行適性教學,並能有效的結合生命教育理念規劃不同群體的教學活動課程。本年度的移地研究規劃為不同類型實驗學校的實地參訪,計規劃幾所不同類型的實驗學校。本課程將透過行前的實驗教育文獻閱讀與討論,個別參訪實驗學校的相關文獻與網絡資料搜尋,進行參訪前的預備知識建構;並在參訪學校聽取相關人員的解說、演講、對話與實際課程參與,來體驗實驗教育的內涵與活力;最後在結束參訪後由授課教師帶領,回到課堂進行反思討論,以利對當前台灣的實驗教育進行深度的瞭解。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1. 呂金燮, 吳毓瑩(譯)。明日學校(原作者: John Dewey)。台北:商周。
2. 陳脩平(譯)(2019)。華德德福學校的精神(原作者:Rudolf Steiner)。
宜蘭,冬山:三元生活實建社。
3. 謝凱蒂(2018)。讓天賦自由(原作者: Ken Robinson, Lou Aronica)。
台北市:天下文化。
4. 嚴長壽(2015)。教育應該不一樣。台北市:天下文化。
其他實驗教育閱讀資料另行上傳FB及iLearn教學平台提供同學閱讀。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移地研究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