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年第2學期-0225 華人宗教與社會變遷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 配分比例 | 說明 |
---|---|---|
課堂出席與討論 | 20 | |
期中筆試 | 30 | |
平時作業 | 20 | |
期末報告: | 30 |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10人,已有6 人選讀,尚餘名額4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教育目標
本課程以華人宗教、社會變遷(Chinese religions and Social changes)為核心主軸,
探討華人宗教悠久的文化傳統,討論議題包括國族主義(Nationalism)、社會生活
(Social life)、節慶文化(Festival culture)、民間信仰(Folk beliefs)、信仰靈驗性(Ling
efficacy)、宗教療癒(Religious healing)等課題,配合多媒體教材,協助同學認識
華人宗教與社會變遷的互動關係。其次,課程教材以本土的社會學者、人類學者、宗教學者研究成果為討論文本,從學術調查探索華人宗教在歷史演進、社會變遷的影響下,如何發展出多樣、豐富的信仰圖像。課程進行方式以本人講授為主,涵蓋課堂討論與心得撰寫,期中筆試(open book exam)、期末分組報告演練。
課程資訊
基本資料
選修課,學分數:0-2
上課時間:四/6,7[C221]
修課班級:歷史系3,4
修課年級:年級以上
選課備註:中國史領域課程。與通識中心3204雙掛、社會1957課程併班上課
教師與教學助理
授課教師:劉韋廷
大班TA或教學助理:尚無資料
Office Hour與授課教師約定
授課大綱
授課大綱:開啟授課大綱(授課計畫表)
(開在新視窗)
參考書目
參考文獻
丁仁傑,2013,《重訪保安村:漢人民間信仰的社會學研究》,臺北:聯經。
丁仁傑主編,2020,《道教復興與當代社會生活:劉枝萬先生紀念論文集》,臺北: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成令方主編,2008,《醫療與社會共舞》,臺北:群學。
朱瑞玲、瞿海源、張苙雲主編,2012,《臺灣的社會變遷 1985-2005:心理、價
值與宗教》,臺北:中央硏究院社會學硏究所。
余安邦主編,2008,《本土心理與文化療癒-倫理化的可能探問》,臺北:中央研
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余德慧,2014,《宗教療癒與生命超越經驗》,臺北:心靈工坊。
宋光宇,1995,《宗教與社會》,臺北:東大圖書。
李豐楙,2004,《臺灣節慶之美》,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周惠民主編,2013,《中國民族觀的摶成》,臺北:政大出版社。
林信華,2021,《圖像臺灣社會:一個社會學者的觀察》,臺北:翰蘆。
林瑋嬪,2020,《靈力具現:鄉村與都市中的民間宗教》,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張珣,1994,《疾病與文化:臺灣民間醫療人類學研究論集》,臺北:稻鄉出版社。
張珣,2003,《文化媽祖》,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陳秉華主編,2017,《多元文化諮商在臺灣》,臺北:心理出版社。
凱博文(Arthur Kleinman)著;卓惠譯,2020,《談病說痛:在受苦經驗中看見療癒》
(The Illness Narratives: Suffering, Healing and the Human Condition),臺北:
心靈工坊。
黃應貴主編,1993,《人觀、意義與社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楊翎,2002,《臺灣民俗醫療:漢人信仰篇》,臺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趙文詞(Richard Madsen)著;黃雄銘譯註,2015,《民主妙法:臺灣的宗教復興與
政治發展》(Democracy's dharma : religious renaissance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in Taiwan),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謝世維、郭承天主編,2019,《華人宗教與國族主義》,臺北:政大出版社。
謝國興等作;謝國興編,2019,《進香‧醮‧祭與社會文化變遷》,臺北:臺大
出版中心。
中央研究院漢籍文獻資料庫 https://hanji.sinica.edu.tw/
中央研究院數位人文平台 https://dh.ascdc.sinica.edu.tw/member/
中央研究院開放博物館 https://openmuseum.tw/
國家圖書館臺灣記憶 https://tm.ncl.edu.tw/index
內政部宗教知識家 https://religion.moi.gov.tw/Knowledge/About?ci=2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華人宗教與社會變遷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