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年第2學期-0374 社會與政治:政治哲學:從權利到分配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 配分比例 | 說明 |
---|---|---|
平時成績 | 50 | 出缺席及上課表現、小作業或課堂討論、小組討論。 |
期中考 | 20 | 期中筆試。 |
期末考或期末報告。 | 30 | 筆試或報告,教師得視實際教學情況調整。 |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40人,已有27 人選讀,尚餘名額13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教育目標
本課程屬哲學系「社會與政治」模組課程,旨在討論近代至當代政治哲學關於個人「權利」與「分配」的問題。課程將從哲學經典出發,以西方近代歷史的發展為軌跡,重新梳理此一時期哲學家對國家諸問題的思考,最後檢視當代政治所面臨的難題,讓同學在課程討論中能精要地掌握這些問題的核心,運用哲學的統整分析能力,建立自己的觀點與嘗試提出因應之道。
在課程中我們將精要地追溯近代權利問題的起源,從霍布斯(Thomas Hobbes)、洛克(John Locke)與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對國家與權利的觀點談起,擇要閱讀原典段落,以理解個人權利概念的形成及民主理論成立的基礎。同時,我們特別要探討西方此時在「地理大發現」後所建立的國家模式、各國的爭霸與革命,從孟德斯鳩(Montesquieu)、柏克(Burke)乃至休謨(Hume)、亞當斯密(Adam Smith)對這些問題的思考。最後,我們將討論共產主義引發的討論,並聚焦在當前的社會、經濟與政治中關於國家與「分配」的問題,看看能否給當代國與國之間、人與人之間的貧富差距或不平等、經濟發展停滯與窮忙、民主的危機等提供一些可能的答案。
課程資訊
基本資料
選修課,學分數:0-2
上課時間:四/8,9[H106]
修課班級:哲學系2-4
修課年級:年級以上
選課備註:
教師與教學助理
授課教師:林盈銓
大班TA或教學助理:尚無資料
Office Hour與教師另行約定。
授課大綱
授課大綱:開啟授課大綱(授課計畫表)
(開在新視窗)
參考書目
霍布斯(Thomas Hobbes)(1996)《利維坦》。黎思復、黎廷弼 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斯賓諾莎(Baruch de Spinoza)(1997)《神學政治論》。溫錫增 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斯賓諾莎(1999)《政治論》。馮炳昆 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洛克(John Locke)(1997)《政府論 下篇》。葉啟芳、瞿菊衣 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1986)《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李常山譯。臺北:唐山出版社。
盧梭(1997)《社會契約論》。何兆武 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1999)《愛彌兒》。李平漚 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盧梭(2015)《德行墮落與不平等的起源》。苑舉正 譯。臺北:聯經出版。
孟德斯鳩(Montesquieu)(1998)《論法的精神》。張雁深 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密爾(J. S. Mill)(2006)《論自由》。許寶騤 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穆勒(J. S. Mill)(2017)《效益主義》。邱振訓 譯。新北:暖暖書屋。
柏克(Edmund Burke)(1998)《法國革命論》。何兆武、許振洲、彭剛 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2000)《國富論》。謝宗林、李華夏 譯。臺北:先覺出版。
亞當.史密斯(2005)《國富論II》。謝宗林 譯。臺北:先覺出版。
托瑪.皮凱提(Thomas Piketty)(2014)《二十一世紀資本論》。詹文碩、陳以禮 譯。新北:衛城出版。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社會與政治:政治哲學:從權利到分配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