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年第2學期-1180 環境意識省察:生態農食環境實踐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食農教育與生態環境教案研發 20 逐步引導學生完成食農教育與環境生態教案
社區互動展演 30 將研發的教案實際運用,並參與社區互動展演
期末總發表 30 整個學期的學習活動整合反思,撰寫成一篇感動人心的食農教育學習歷程報導
學習態度、平時出席與上課發表 20 平時出缺席請假及上課態度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80人,已有29 人選讀,尚餘名額51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張文鴻

教育目標

食安是近年來因應環境惡化後大家非常關心的議題‚為了滿足消費者要以短少的金錢購買到賣相好的食材,農人們大量使用農藥和化肥,用以除蟲和縮短收成的時間,種出又大又肥美的食材。然而此舉造成了消費者身體的農藥殘留和病變,也造成了土地汙染和環境物種棲地破壞。當婆娑的蝴蝶不再起舞,供給鳥類動物棲息的胸襟變小‚土地成了的低泣哀鳴的悲歌,城市變成華麗與蕭索的連結‚身處其中是否應該有實現理想的勇氣,讓大眾能早日了解農業和飲食消費的關係‚親身體驗付諸實現教育的重要議題。 世界大流行新型肺炎疫情持續肆虐,社區緊密溫暖的關係突然變成一股深沉的罪惡感。面對健康安全的威脅忽遠忽近,難道我們只能被迫接受病毒的危害,充滿恐懼的社交質疑?只能隔離與插管?世紀新型病毒的大舉攻擊,與環境生態有絕對直接的關聯,我們在防堵病毒與研發疫苗治療病患的同時,應更加反思破壞環境及生態永續經營相關問題。 為了家人及自身健康安全與飲食,呼應聯合國環境永續發展指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簡稱 SDGs),從家庭社區校園連結起,這幾年來已經悄悄直接行動,建置永續環境田園基地、實踐食農教育,催生食農教育法的付諸實現,也為修復社會關係重塑社交新定義而持續努力。本課程希望透過案例分析與討論與學生料理實作中引起動機,並存發現問題中看見解決環境食農議題的策略,研發成為實際運在社區的食農教育策略。秉持服務學習的基礎,帶領學生感受社區共好及社會關係修復的潛在價值。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余宛如著《明⽇的餐桌》2015年2⽉,台北。果⼒文化 漫遊者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財團法⼈農村發展基⾦會 著《共好食代:全⽅位食農教育⾏動》財團法⼈農村發展基⾦會.上下游新聞市集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環境意識省察:生態農食環境實踐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