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年第2學期-1820 風險社會與危機管理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 配分比例 | 說明 |
---|---|---|
期中考試 | 30 | 針對期中的課程進度進行期中考 |
課堂出席與參與 | 30 | 出席率和參與課程討論 |
期末做實務演練及書面報告 | 40 | 危機管理機制的實務建構及演練 |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30人,已有43 人選讀,尚餘名額-13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教育目標
1986年,德國著名社會學大師 Ulrich Beck在《風險社會》(Risk Society)一書中,首次提出 “風險社會” 的概念。以當前全球化的世局來看,不僅是經濟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文化全球化、
公民社會全球化,更真切的說,就是社會風險的全球化。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人類社會面臨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有更多的風險,如大規模失業的風險、貧富分化加劇的風險、生態風險等等,這些議題涵蓋了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在此形勢的挑戰下,
除了硬體創新科技的研發與運用之外,人的觀念及知識典範也必須隨之轉移。
面對這樣急遽變化的社會情境,Beck 認為,任何風險所爆發出來的災難或危機,人們必須從風險醞釀時就開始管理才可能產生效果,這就是我們說的「風險意識」和「危機管理」。具體來說,
對於危機的管理,人們應該在風險醞釀的階段就開始做「危機預防」的工作,不能等到危機爆發了以後才開始進行「危機處理」,那是不可能發揮抑制危機的效能,也不可能做到完善的
「危機復原」,也就是一般所說的,將危機化為轉機,在危機之後的環境創造「利基」。日本犯罪預防專家 雨宮・護 (Mamoru Amemiya):「面對犯罪,我們要做的並非是在犯罪發生後才開始
應對,而是應該要在事前根據資料分析,預測犯罪可能發生的場所及時間,並與警方進行合作…」。
至於要如何做到有效的「危機預防」呢?以當前現代化社會來看,幾乎所有生活機能的設備都已經使用了電子科技,其速度不可同日而語,功能一旦失衡、體制異化,危機爆發時將迅雷不及掩耳。
所以,要想有效管理危機,也必須運用更先進的科技,才能夠穿透時間、空間及議題專業,那就是「大數據」的運用。
整體來看,危機可以分為兩大部分:人類科技能力可以預防的危機,以及既有科技無法預防的危機。隨著人類科技能力的提升級運用,譬如大數據的運用,人們就可以增加掌控風險的能力和範圍,
減少不可預測性、不可預防性的危機範圍。面對世界各地的危機事件頻傳,在整體危機的管理思惟上,我們必須回答下列三大問題,才能真正有效排除危機的威脅:
一、造成危機的根本原因是甚麼? 天災或人禍?
二、危機就是轉機,該怎麼做才能轉危為安?
三、危機可以創造「利基」,如何創造?
本課程將針對危機管理的整體概念,以及危機預防、危機處理、危機復原的關連機制和實體工作做深入論述;讓學習者除了瞭解整體機制的建構外,還能瞭解有機連結的各階段應該做哪些具體的工作。
課程評量分三個部分:30% 期中考 (open book)、40% 期末心得報告及30% 課程參與。
課程資訊
基本資料
選修課,學分數:0-2
上課時間:五/3,4[SS210]
修課班級:政治系1-4
修課年級:年級以上
選課備註:通識中心3201課程雙掛
教師與教學助理
授課教師:楊志誠
大班TA或教學助理:尚無資料
Office Hour五/1,2
授課大綱
授課大綱:開啟授課大綱(授課計畫表)
(開在新視窗)
參考書目
1. 《風險社會:通往另一個現代的路上》,作者: Ulrich Beck, 譯者: 汪浩,巨流出版社,2004。
2. Steven Fink, Crisis Management: Planning for the Inevitable (Lincoln, NE:
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 2002).
3. Michael Regester & Judy Larkin, Risk Issues and Crisis Management (UK; Philadelphia, USA:
Creative Print and Design ,Wales, 2006).
4. 《危機管理:擬定應變計畫化危機為轉機的企業致勝之道》,作者: Jeffrey R. Caponigro, 譯者:陳儀、邱天欣,Mc Graw Hill,台灣分公司,2002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風險社會與危機管理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