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年第2學期-1880 跨域治理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期末報告⼤綱簡報 10
期末報告初稿簡報 20
期末書面報告 50
出席及課程參與 20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35人,已有33 人選讀,尚餘名額2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李衍儒

教育目標

二次大戰後,由於經濟發展與對人民服務項目的增加,促使政府的規模不斷的膨脹,形成大政府下「行政國」(Administrative State)的現象。然而石油危機後,各國政府體認到人民的需求無限,政府財政的能力有限的事實,現今大部分公共管理工作,已非政府部門單獨執行即可,必須跨越組織與地域疆界的藩籬,結合政府與民間的力量,建立跨域網絡關係,營造一加一大於二的綜效,因此中央與地方政府、地方政府間,政府結合企業與公民社會的資源,共同推動公共服務的跨域治理成為當代民主治理的顯學。本課程擬藉由跨域治理相關理論概念的講授與說明,以及跨域治理個案的解析,來培養學生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教師自編講義與ppt(請同學們注意著作財產權,除上課學習使用外,一律不得上傳其他資訊平台或網路)。

進階推薦閱讀與參考文獻
Ott, J. Steven.& Lisa A. Dicke(Eds.). 2021. The Nature of the Nonprofit Sector. (4th ed.).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Ott, J. S. & L. A. Dicke. 2016. Understanding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Governance, 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 (3rd ed.)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王千文、陳敦源。(2012)。〈是形式上還是實質上的「協力」?-從台灣全民健康保險總額支付制度看公私協力的執行成效〉,《公共行政學報》, 第42期,頁99-137 。
江明修主編,(2008),《第三部門與政府:跨部門的治理》,台北:智勝。
江明修、陳秋政、李衍儒、劉奕宏、蘇美玲(2010)。跨部門治理之研究趨勢與應用:以臺灣災難管理機制與經驗分析為例。中外都市圈發展報告(頁:220-238)。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ISBN:978-7-5432-1966-3)
江明修、李衍儒(2012)。臺灣非營利組織法制化與相關政策議題之探究:多重流理論的觀點。“NPO(社團)能力建設與組織管理”學術研討會。澳門:澳門社會治理研究學會。2012年11月26日。
李長晏,(2007),《邁向府際合作治理:理論與實踐》,台北:元照。
李衍儒(2014)。美國、英國及中國香港特區政府社會企業的發展經驗對臺灣的政策啟示,載於須文蔚(編),公益的活水:臺灣社會企業的理論與實踐(頁:57-90),臺北:新臺灣人文教基金會。(ISBN:978-986-87320-8-7)
李衍儒(2018)。後代議民主及其對我國政府施政的啟示,載於紀俊臣、邱榮舉(主編),地方治理的問題與對策:理論與實務分析(趙永茂教授榮退紀念),新北市:致知學術-思行文化(ISBN:978-986-5681-86-9)。
陳俊明、周韻采、廖益興、李衍儒、葉承鑫、林芳瑩(2014)。國家發展委員會委託「政府因應公民運用網路參與施政意見表達之研究」。財團法人二十一世紀基金會。執行期間:2014年6月至2015年1月(研究員)。
陳敦源,(2009),《民主治理:公共行政與民主政治的制度性調和》,台北:五南。
陳敦源、張世杰。(2010)。〈公私協力夥伴關係的弔詭〉,《文官制度季刊》,第二卷第三期,頁17-71。
陳敦源、簡鈺珒。(2019)。〈網絡治理與民主課責:監控民主下的理性選擇理論觀點〉,《國家與社會》,第21期,頁119-168。
彭錦鵬。(2002)。〈政治行政之虛擬分際:由「兩分說」到「理想型」〉,《政治科學論叢》,第十六期,頁89-118。
趙永茂、李衍儒(2016)。從地方議會的角度來看臺灣的府際關係與合作問題。「台灣地方民代公益論壇」年度論壇暨出席第一屆「亞洲地方議員論壇」行前發表會。台灣地方民代公益論壇主辦。2016年11月19日。
劉宜君。(2006)。〈公共網絡的管理與績效評估之探討〉,《行政暨政策學報》,第42期,頁107-142。
蔡田木、謝文彥、胡至沛、蔡耀旭、張筵儀、李衍儒、陳佳楨、蔡文瑜、曾佳宜。法務部委託「建構公私協力反毒預防策略與模式之研」委託案,中央警察大學。執行期間:2018年5月至2019年3月(研究員)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跨域治理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