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年第2學期-1926 社會學理論(二)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 配分比例 | 說明 |
---|---|---|
出席 | 20 | |
期末考 | 40 | |
隨堂考 | 40 |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70人,已有56 人選讀,尚餘名額14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教育目標
本課程共分上下二學期,上學期的課程內容為「古典社會學理論」,下學期的課程內容為「當代社會學理論」。下學期的當代社會學理論的目的在於介紹在古典社會學理論之後的理論發展。不同於古典社會學理論,當代社會學理論的發展是眾聲喧嘩、百花齊放的;也因此,在下學期的當代社會學理論的部分,我們將選定某些重要的思想家來介紹,希望同學能夠對不同思想家所提出的理論有兼具深度與廣度的涉獵,以及對於高度分化的當代社會學理論有較為全面的理解。。
本課程的另一個重要的目標在於,希望使同學具備以社會學理論與實際世界的對話的能力。社會學是一門離不開實際世界的學問,社會學理論也是一樣的。不論社會學理論是由現實所歸納而來,還是純粹的理論建構的成果,都必然指涉到實際的社會世界。因此,本課程除了在課堂上藉由閱讀與課堂教學介紹社會學理論之外,也會以問題討論的方式,要求同學對課程中所介紹的社會學理論以實際的社會現象進行反思與對照,訓練同學具備以社會學理論來進行實際思考與應用的能力。問題討論沒有標準答案,但希望同學能夠從課堂中所教授的理論概念出發,對問題進行正反兩面的思辨。
課程資訊
基本資料
必修課,學分數:0-3
上課時間:五/2,3,4[SS322]
修課班級:社會系2A
修課年級:年級以上
選課備註:推廣部隨班附讀請獲得老師同意。
教師與教學助理
授課教師:陳逸淳
大班TA或教學助理:尚無資料
Office Hour請來信約時間
授課大綱
授課大綱:開啟授課大綱(授課計畫表)
(開在新視窗)
參考書目
Ritzer, George and Douglas Goodman, 2011,(第六版)《社會學理論》(上)(下)(修訂版),柯朝欽、鄭祖邦譯。台北:巨流。
E. C. Cuff、W. W. Sharrock、D. W. Francis,2005, 《特新社會學理論的觀點》,林秀麗、林庭瑤、洪惠芬譯。台北:韋伯文化。
Elliott, Anthony, 2008, 《當代社會理論大師》,李延輝等譯。台北:韋伯文化。
Edwards, Tim, 2011,《文化理論:古典到當代》,林佳誼譯。台北:韋伯文化。
高宣揚,1998,《當代社會理論》(上、下)。台北:五南。
葉啟政(編),1992,《當代社會思想巨擘》。台北:正中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社會學理論(二)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