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年第2學期-1947 資訊社會學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閱讀文本導讀 30 課程參與者每週一位負責讀本內容的口頭報告,口頭報告內容包含:文本內容、自己對於文本內容的意見。口頭報告結束後並接受現場提問。每人至少報告2次,視加退選後的課程參與者人數,再調整每人報告次數。
每週針對讀本撰寫issue memo 30 課程參與者每週針對讀本撰寫issue memo,至少500字,至多800字。共14次
課程參與者每週於課堂對報告人進行提問與討論 20
每週於課堂參與隨堂測驗 20 課程參與者每週於課堂參與隨堂測驗,測驗內容為該週閱讀文本。共14次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60人,已有17 人選讀,尚餘名額43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蕭煒馨

教育目標

資訊作為一個新的連結形式,不僅建立起個體之間的關係,還為這些關係增加了更多複雜性,這種資訊的特性,也讓各種社群媒體蓬勃發展,成為目前個體間主流的連結方式。 這學期的資訊社會學,我們主要閱讀兩本書。一本是「連接:社交媒體批評史」,另外一本是「資訊:一段歷史、一個理論、一股洪流」。前者是利用行動者—網絡理論(Actor-Network-Theory)以及政治經濟學的重要概念,如,針對不同的社交媒體進行分析。後者則是介紹資訊概念的起源,從過去到當代的意義演變。這學期,透過閱讀這兩本書,希望能夠為大家一個基本的社會學思考架構,在思考當代,甚至是未來的各種資訊相關議題,有一個不同的分析角度。另外,我們會利用1-2週的時間,討論一下目前的迷因現象,以及我們可以怎麼理解這個現象。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José van Dijck著,晏青、陳光鳳譯,2021,《連接:社交媒體批評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James Gleick著,賴盈滿譯,2011,《資訊:一段歷史、一個理論、一股洪流》。台北:衛城出版。
Susan Blackmore著,宋宜真譯,2021《迷因:基因和迷因共謀的人類心智與文化演化史》,新北:八旗文化。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資訊社會學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