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年第2學期-1950 何謂「本土」:初探香港後殖民的身份政治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課堂讀物口頭報告 25
課堂香港議題介紹 25
課堂討論 20 上課前完成課堂討論問題的小作業並上傳moodle
期中與期末報告 30 各組10分鐘期末提案的期中報告、30分鐘的期末報告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60人,已有20 人選讀,尚餘名額40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鄭亘良

教育目標

如學者張少強指出,香港的主體與香港研究,往往在殖民主義與後殖民的國族話語中被消失(或被視而不見),什麼是「被消失」?什麼樣的脈絡構成了「被消失」?我們又如何在方法上進入香港社會的歷史與文化肌理,並在互為主體的過程中反思見台灣社會的發話位置、常識與政治情感?「初探香港後殖民的身分政治」以身分政治作為切入點,透過相關的二手分析與研究為閱讀材料,分為三個主題:「勾結共謀的殖民主義」、「殖民與後殖民的身分探索」、「拉闊身分政治的想像」來嘗試討論香港的身分政治,最後總結初步的香港本土身分的前世、今生與未來想像。本課程透過疏理香港本土身分政治的流變與思想,學生可以深入理解香港的政治歷史、社會、文化的特定面向,也能夠學習殖民與後殖民身分的理論討論、文化想像的分析、社會運動與底層邊緣的文化再現等方法。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張少強,2011,〈香港:地緣政治與香港研究〉,《香港‧⽣活‧⽂化》,呂⼤樂、吳俊雄、⾺傑偉編,香港:⽜津⼤學出版社,⾴302-330。
王宏志,2000,《歷史的沉重:從香港看中國⼤陸的香港史論述》,香港:⽜津⼤學出版社。第⼀章。
羅永⽣(2015)。《勾結共謀的殖⺠權⼒》。香港:⽜津⼤學出版社。
杜葉錫恩(2005)。《我眼中的殖⺠時代香港》。
呂⼤樂、趙永佳、容世誠(2014)。《胸懷祖國:香港「愛國左派」運動》。香港:⽜津⼤學出版社。
呂⼤樂(2012)。《那似曾相識的七⼗年代》。香港:中華。
⾺嶽等(2012)。《香港80年代⺠主運動⼝述歷史》。香港:香港城市⼤學。
羅永⽣。2014。《殖⺠家國外》。香港:⽜津⼤學出版社。
周蕾。1995。《寫在家國以外》。香港:⽜津⼤學⼤學出版社。
葉蔭聰。1997。〈邊緣與混雜的幽靈:談⽂化評論中的「香港⾝分」〉,《⽂化想像與意識形態:當代香港⽂化政治論評》,陳清橋編,香港:⽜津⼤學出版社,
孔誥烽。1997。〈初探北進殖⺠主義〉。《⽂化想像與意識形態:當代香港⽂化政治論評》,陳清橋編,⾴53-88。香港:⽜津⼤學出版社。
呂⼤樂。2002。〈思想「九七前」與「後九七」香港〉。《我們的地⽅,我們的時間》。香港:⽜津⼤學出版社。
游靜。1997。《另起爐灶之耳仔痛》。
呂⼤樂。2002。〈香港故事不易講/非歷史的殖⺠地成功故事〉。《書寫城市:香港的⾝份與⽂化》。香港:⽜津⼤學出版社。
呂⼤樂。2007。《四代香港⼈》。香港:進⼀步多媒體。
張少強、羅永⽣。2013a。〈論電影《葉問》中的華⼈⺠族主義〉。《香港.論述.傳媒》,張少強、梁啟智、陳嘉銘編,⾴117-140。香港:⽜津⼤學出版社。
張少強、羅永⽣。2013b。〈論電影《葉問》中的殖⺠香港故事〉。《香港.論述.傳媒》,張少強、梁啟智、陳嘉銘編,⾴141-164。香港:⽜津⼤學出版社。
許寶強、羅永⽣、⾺國明。2010。《寫在下⼀次⾦融海嘯之前。香港:進⼀步多媒體》。第⼆部分:經濟⽣活。
鄭家榮、馮嘉欣。2013。〈青年拒當樓奴:破除置葉迷思、抗衡地產霸權〉。《拋磚記:回應新⾃由主義的香港房屋運動》。香港:捍衛基層住屋權益聯盟。
葉蔭聰。2010。《為當下懷舊:⽂化保育的前世今⽣》。香港:香港中⽂⼤學香港亞太研究所。第三章、第四章。
黃培烽、許煜。2011 [2010]。《80前後:超越社運、論述與世代的想像》。香港:圓桌菁英。Introduction & Monologue。
羅永⽣,2014,〈香港本⼟意識的前世今⽣〉,《思想》第26期,臺北市:聯經,⾴113-151。
葉蔭聰,2011b,〈香港新本⼟論述的⾃我批判意識〉,《香港:解殖與回歸》,思想編委會編著,臺北市:聯經,⾴103-116。
呂⼤樂編(2013)。《兩地書:港漂⼗味》。香港:三聯。
陳錦榮、梁旭明(2014)。《認識香港南亞少數族裔》。香港:中華書局。
Mathews, Gordon(2013)。《世界中⼼的貧⺠窟:香港重慶⼤廈》。青森⽂化。
蘇美智(2015)。《外傭:住在家中的陌⽣⼈》。香港:三聯。(請⾃⾏借書或購書)
黃宗儀、胡俊佳、賴彥甫(2014)。〈從⼈⼝政策到排他論述:內地孕婦赴港分娩與出⽣公⺠權的⽂化政治〉。《台灣社會研究季刊95》:179-220。
胡嘉明(2012)。〈內地孕婦產⼦:中港跨境下的階級問題與⾝份認同政治〉,《本⼟論述2011:想像新界╱本⼟的性與別》,本⼟論述編輯委員會、新⼒量網絡
葉蔭聰、易汶健,2014,〈本⼟右翼與經濟右翼〉,《思想》第26期,臺北市:聯經,⾴153-161
史唯、劉世鼎。2019。〈和解的障礙:中國內地與香港情感結構的比較分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13(8⽉號)。
譚蕙芸。2020。《天愈黑,星愈亮:反修例運動的人和事》。香港:突破出版社。
彭麗君。2020。《民現:在後佔領時代思考民主》。香港:手民出版社。
IP Iam-Chung. 2019. Hong Kong’s New Identity: Longing for the Local in the Shadow of China. Routledge.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何謂「本土」:初探香港後殖民的身份政治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