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年第2學期-3415 議題導向:社區營造與農村產業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課程參與(含校外參訪及實地教學) 40
平時報告 30
期末報告 30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40人,已有37 人選讀,尚餘名額3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郭應哲

教育目標

本課程為營造東海大學與社區的共生機制,切身關懷、瞭解與解決社區長期亟待解決議題之實踐操作課程,並且帶領學生體驗食農教育,深化社區經營,朝向文化永續發展,帶給東海師生及周邊居民良善學習空間與生活環境。 本課程將東海師生能量釋放於社區,透過教師引導,學生親身調研、紀錄、自媒體的宣傳,培育東海大學學生的社區共生共榮意識。在操作方式上,將以實地體驗教學以及講習培力訓練,以組成學生團隊協力操作方式,深入了解社區,彙整資訊,整頓社區議題。並且運用食農教育方式,體驗從農場到餐桌的教學,接觸當地的人、文、地、產、景等各個方面,營造新社群關係。 本課程將在彰化縣、雲林縣、嘉義縣、南投縣等有農業健全基礎上,以農村旅遊作為介面,推廣其農產品、美食文化及宗教信仰,建立農村體驗輕旅行的新經營模式課程。將當地的人、文、地、產、景等各方面串聯成農村輕旅行,強化農特產行銷,促動農村產業的新方向。 再者,本課程為了讓修課學生可以深刻體會台灣富足的社區營造與農村產業,授課教師將帶領學習者參與體驗,並引導學生找回傳統美食的滋味,課程安排主要以三種型式來帶領學生:1.實際體驗各種台灣傳統食物,作為食農教育的教材。2.實地參訪傳統市場與小農市集。3.帶領學生校外教學,到台灣農村實地體驗與導覽介紹,藉由與農會或農民互動,讓學生可以實際瞭解台灣的農業現況,並有多次的手作體驗教學,學習從產地到餐桌的食農教育。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1.王本壯等作,《落地生根:台灣社區營造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唐山出版社,2014年1月。
2.李天賞(編),《台灣的社區與組織》,台北:揚智,2005年。
3.林瑞穗、林萬億,《社區發展與村里組織功能問題之探討》,台北:行政院研考會,1996。
4.山崎亮 著,莊雅琇 譯,《社區設計》,台北市:臉譜出版,2015。
5.陶蕃贏,《社區組織與社區發展實務》,台北:五南書局,1994。
6.豐年社,《思維決定出路:小鎮CEO的添農八部轉型學》,財團法人豐年社附設出版部,2018/11/09。
7.增田寬也著,賴庭筠、李欣怡、雷鎮興、曾鈺珮譯,《地方消滅:地方創生的理論起源》,行人出版社,2019年7月9日。
8.岩佐十良著,鄭舜瓏譯,《地方創生x設計思考:「里山十帖」實戰篇》,中衛,2018/08/28。
9. 洪震宇著,《風土經濟學:地方創生的21堂風土設計課》,遠流,2019/10/30。
10.蘇煥智、葉紘麟著,《地方自治與地方再生》,允晨文化,2018/09/01。
11.木下齊著,張佩瑩譯,《地方創生:觀光、特產、地方品牌的28則生存智慧》,不二家,2018/04/03。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議題導向:社區營造與農村產業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