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年第2學期-5246 易經與歷程形上學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學期報告 80 符合博碩生水準研究論文
平時成績 20 課堂討論、報告上課表現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6人,已有5 人選讀,尚餘名額1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俞懿嫻

教育目標

透過介紹《易經》和當代西方歷程思想,尤其是懷德海(A. N. Whitehead, 1861-1947)的創化概念,引導研究生從三方面了解二者關連:(一)根據方東美與程石泉的中西哲學比較研究,了解《易經》與懷德海歷程思想的相關性;(二)根據當代西方歷程哲學家亞歷山大(Samuel Alexander,1859-1938)、柏格森(Henri Bergson, 1859-1941)、柏爾思(Charles Sanders Peirce,1839-1914)、詹姆士(William James, 1842-1910)和懷德海等著作,了解《易經》和西方歷程哲學家們的思想關聯;(三) 了解中西「創化哲學」與有機整體思想在宇宙論、存有論與價值論的貢獻。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方東美,生生之德,黎明文化
程石泉,〈「易經」哲學與懷德海機體主義〉,《中國哲學與懷德海》,東海哲研所主編,台北:東大出版社,民國78年9月,頁1-20。
程石泉,易學新探、易辭新詮、易學新論(台北:文景出版社)
高亨,周易古經今注
呂紹綱,易學闡微、周易全解
俞懿嫻,〈《易經》創化概念與懷德海歷程思想〉,《哲學與文化》「創化與歷程專題」,397期。頁53-70。
俞懿嫻,《懷海德自然哲學》,台北:正中書局,民國90年。
S. Alexander, Space, Time and Deity; / “Natural Piety.”
Bergson, H. Creative Evolution, trans. Arthur Mitchell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44).
Bergson, Time and Free Will, pp. 75-139
W. James, “The Perception of Time,” in 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
Charles Sanders Peirce, “Evolutionary Love,” in ed. Justus Buchler, Philosophical Writings of Peirce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Inc., 1955), pp. 361-374.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易經與歷程形上學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