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年第2學期-6453 質性研究方法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課堂參與 20% (三次不到課則無分數) 20
個人作業與報告40% 40
每週書面報告 40% 40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70人,已有13 人選讀,尚餘名額57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鄭斐文

教育目標

一、課程目標: 碩士班質性研究方法主要是深化大學部的研究方法訓練。相較於「社會研究法」有關認識論及各種研究法的基本認識和操作經驗,本課程的重點在於:(1) 培養從事以寫作論文為目標的分析和研究能力;(2) 方法論與認識論的進階思考與反省;(3) 各種質性研究方法的整合了解;(4) 發表與呈現的能力。 本質性研究方法分為三部份:第一部分總論各種研究方法的了解。第二部分,將以各種不同研究方法的實際研究論文,為上課討論範圍。同時,要求同學進行深度訪談作與寫作,以訪問高等教育領域的師生為主要課程實作的作業。第三部分,以社會科學的方法論與認識論為主要分析,了解反思性、多元與情境知識觀點的重要性。 二、 授課方式: 這是一門研究所的課程,因此以討論與實際操作為主。學生於課前必須熟讀指定讀物,提出核心問題及引申的問題意識,作為上課討論的基礎。課程要求如下: (1) 課堂參與:研究所的教學須建立在師生共同討論的基礎上,因此每位同學必須積極參與討論 (2)小組或個人的深度訪談:課程主要以高教領域的專兼任老師師與學生的相關議題為主。 (3)訪談必須加入: A編碼與分析:對於該議題或場域的完整分析,並指出當前問題之所在和原因。必須有實際經驗資料,以及調查或訪談來支持分析。 b. 可能的話,從訪談研究中,擬定方案或未來發展方向。期中考後繳交小組編碼報告。 (4)個人作業:依自己感興趣的主題進行反思,並寫作期末報告。必須將上課的研究方法,選一個以上的研究方法,做練習。

課程概述

質化研究是一門社會科學領域常用的研究方法論課程,本課程介紹餐旅領域常使用之質化研究方法的觀點與研究過程,以文本分析研究為主認識質化研究特質,詮釋典範的相關觀點、量化與質化研究差異、質性研究企劃過程、資料收集方法及技巧、研究倫理、寫作方式等;並協助同學選擇碩士論文主題、找出問題意識、整理文獻、擬出研究架構,撰寫研究大綱、並執行質化研究過程。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四、主要教材:

吳鄭重(2015),《研究研究論論文:研究歷程之科P解密與論文寫作 SOP 大公開》。台北:穀德工作室。(圖書館有電子書可以線上閱讀,讀二、五、六章)

*田野調查閱讀與寫作,請於以下兩本之中選一本並寫筆記:
1.藍佩嘉(2008),《跨國灰姑娘:當東南亞幫傭遇上台灣新富家庭》。行人出版社。
2. Willis, Paul著,秘舒、靈閔華譯(2018),《學做工:勞工子弟何以接繼父業》。麥田。
*有關田野調查,請閱讀:
謝國雄主編(2007),《以身為度、如是我做—田野工作的教與學》,台北:群學。

瞿海源、畢恆達、劉長萱、楊國樞主編 (2015)《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質性研究法》,台北:臺灣東華。

Neuman, W. Lawrence著,王佳煌、潘中道譯,2003,《當代社會研究法:質化與量化途徑》,台北:學富。

周平、楊弘任(主編),2007,《質性研究方法的眾聲喧嘩》。南化教社所。

參考教材:
*何春蕤‐論文寫作網站
https://sex.ncu.edu.tw/papers/
*畢恆達(2005),《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論文寫作的枕邊書》。學富。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質性研究方法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