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年第2學期-6505 質性研究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課堂報告與討論 50
期末作業 50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70人,已有9 人選讀,尚餘名額61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鄭怡世

教育目標

研究讓我們更理解我們所生存的世界,這個陳述相信大家都能接受,但其牽涉到一個更根本的提問:我們如何認識與理解世界?質性研究是以不同於實證主義的視野來認識與理解世界。所以我們首先將從「人如何認識世界」這個「偉大的議題」著眼,來了解除了實證主義取向以外,還有什麼人們理解與認識這個世界的方法與取向。之後,我們將進一步介紹兩個不同取向的質性研究方法,並實際練習及操作這兩個方法。此外,我們也會以閱讀及分享論文的方式,來感覺質化取向所完成的作品會是什麼 Fu(學術一點地講,就是掌握質化研究所使用的語言)。 簡言之,透過這學期的學習,我們共同來經歷與體驗:換個「不同於實證主義的腦袋」來看事情;練習與操作分析文本來理解受訪者/文本所形構的社會世界;閱讀質性研究取向的作品來增進自己對質性研究的敏感度。同上

課程概述

質化研究是一門社會科學領域常用的研究方法論課程,本課程介紹餐旅領域常使用之質化研究方法的觀點與研究過程,以文本分析研究為主認識質化研究特質,詮釋典範的相關觀點、量化與質化研究差異、質性研究企劃過程、資料收集方法及技巧、研究倫理、寫作方式等;並協助同學選擇碩士論文主題、找出問題意識、整理文獻、擬出研究架構,撰寫研究大綱、並執行質化研究過程。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丁興祥、王勇智、李文玫、張慈宜、曾寶瑩譯(2006)。《質性心理學:研究方法的實務指南》。台北:遠流。
林育珊譯,J. Grix 原著(2008)。《TOP研究的必修課:學術基礎研究理論》(The Foundations of Research)。台北:寂天文化。
畢恆達(2005)。《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台北:學富。
李維倫、賴憶嫺(2009)。〈現象學方法論:存在行動的投入〉,《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第25期,頁275-   321。
郭佩宜(2006)。〈我不是白人:一個人類學家的難題〉,載於郭佩宜、王宏仁主編,《田野的技藝:自我、研  究與知識建構》,頁63-90。台北:巨流。
自編講義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質性研究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