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年第1學期-0042 詞曲選及習作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 配分比例 | 說明 |
---|---|---|
平時成績(出席、上課情形) | 25 | |
期中考 | 25 | |
期末考 | 25 |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60人,已有42 人選讀,尚餘名額18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教育目標
唐詩、宋詞、元曲繼承了中國古典文學悠遠的抒情傳統,並在不同時期開展出不一樣的形式、內涵與情調,除了創造出一個時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學成果,同時也成就了文學史上的璀璨篇章,並豐富了古典文學裡最重要的詩歌脈絡。
詞,形成於唐,盛行發展於宋;其曲律抒情婉轉,格式參參差多變,辭藻清麗幽雅。而詞所傳遞出的情感細緻、層次豐富,意境深曲幽渺,故而不僅盛行於古代,流傳至今仍為多數讀者所喜愛。
王國維有一段論詩詞差異的文字是這樣說的:「詞之為體,要眇宜修。能言詩之所不能言,而不能盡言詩之所能言。詩之境闊,詞之言長。」詩詞曲之間有著相互影響繼承的脈絡,卻又開展出截然不同的風格與題材;所謂「詩莊詞媚」,有別於詩的「言志」,詞的「抒情嫵媚」特質,成為中國文學裡最浪漫、奔放又含蓄的一種文體,從晚唐至宋形成創作的高峰,並一直到清代仍舊為文人所喜愛並持續創作。
這一門課將帶領同學進入詞與曲的世界,藉由作品的研讀與分析,希望能與同學分享詞曲的藝術價值,作家的生命內涵,以及深藏在每一個作品裡的動人情思。「詞曲選與習作」為學年課,上學期以「詞」的賞析與習作為主要授課內容,下學期則進展到曲、劇曲的範疇。本學期課程將針對詞體起源、發展歷程、形式特色、藝術風格與賞析方法進行介紹,其後則擇選各代名家詞作加以分析、鑑賞與討論;除了與同學一同分享詞作之美好,亦將討論重要詞家書寫風格之形成,藉以印證或重新思索其詞史地位與評價;以及針對詞這一文體在整個發展的過程裡的繼承、轉變與革新,對於該文體有更深刻的認識。在累積相當閱讀經驗與分析鑑賞能力之後,期盼同學在諳熟詞體形式格律的基礎上能進一步嘗試填詞,經由親身創作體會詞體之形式意義;同時,也藉由文本的閱讀與延伸,從宋詞走入宋代人的生活,理解宋詞發生與反映的宋代社會文化內涵,也一窺宋人的生活美學。
課程概述
教學目的:
一、 延續中文系古典文學課程之訓練。
二、 培養學生對詞曲的認識及鑒賞能力。
三、 訓練學生寫作能力。
主要內容:
一、 詞曲的發展源流。
二、 詞曲的形式與內涵。
三、 唐宋詞家作品研讀。
四、元代曲家作品研讀
課程資訊
基本資料
必修課,學分數:2-2
上課時間:三/3,4[H304]
修課班級:中文系4B
修課年級:年級以上
選課備註:
教師與教學助理
授課教師:高禎臨
大班TA或教學助理:尚無資料
Office Hour(四)12:10-14:00 H511
授課大綱
授課大綱:開啟授課大綱(授課計畫表)
(開在新視窗)
參考書目
主要用書:
閔宗述, 劉紀華, 耿湘沅《歷代詞選注》(台北:里仁書局,2004)
參考書目:
龍沐勛:《唐宋詞格律》(臺北,里仁,1995)
葉嘉瑩、繆鉞:《靈谿詞說》(臺北,國文天地,1989)
葉嘉瑩:《中國詞學的現代觀》(臺北,大安,1989)
葉嘉瑩:《唐宋詞十七講》(臺北,桂冠,1992)
張以仁:《花間詞論集》(臺北,中研院文哲所,1996)
趙仁珪:《論宋六家詞》(北京,北京師範大學,1999)
曾昭岷、曹濟平、王兆鵬、劉尊明:《全唐五代詞》(北京,中華,1999)
夏承燾:《唐宋詞欣賞》(北京,北京出版,2002)
龍榆生:《倚聲學》(臺北,里仁,2003)
周汝昌:《千秋一寸心:周汝昌講唐詩宋詞》(北京,中華,2006)
劉少雄:《學詞講義》(臺北,里仁,2006)
施議對:《詞與音樂關係研究》(北京,中華,2008)
施文德:《中國詩詞形式理論》(上海,同濟大學,2011)
俞陛雲:《唐五代兩宋詞選釋》(上海,上海古籍,2011)
村上哲見:《宋詞研究》(上海,上海古籍,2012)
孫康宜:《詞與文類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艾朗諾(Ronald Egan):《美的焦慮:北宋士大夫的審美思想與追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宇文所安:《只是一首歌:中國11世紀至12世紀初的詞》(北京:三聯書局,2022),
何復平著,單虹澤、葉樹勛譯:《宋代文人的精神生活(960-1279)》(蘇州:江蘇人民出版社,2022)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詞曲選及習作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