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年第1學期-0066 道教概論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平時成績 30
期中考 35
期末考 35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60人,已有64 人選讀,尚餘名額-4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李忠達

教育目標

道教來源悠久,文化內涵豐富,其影響滲透到中國文學、哲學與文化的各個層面。現代人對道教的印象停留在許多不可盡信的民間傳說、地方神明和卜相術數,很少認知到道教屬於有系統、有制度、有教義的高等宗教。本課程擬介紹道教誕生的歷史,以及齋醮、符籙、懺罪、承負、存神、服氣、金丹、房中、死亡、洞天福地等專題,對道教的基本內涵建立較有系統且正確的認知。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教師自編教材,內容由以下書籍和期刊文獻選出:

三石善吉著,李遇玫譯,〈黃巾起義──道教的千年王國〉,《中國的千年王國》,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7年,頁21-56
三浦國雄著,王標譯,〈論洞天福地〉,《不老不死的欲求:三浦國雄道教論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7年,頁332-359
小林正美《中國的道教》,山東:齊魯書社,2010。
玄英(Fabrizio Pregadio)著,韓吉紹譯,〈導言〉,《太清:中國中古早期的道教和煉丹術》,濟南:齊魯書社,2016年,頁1-25。
石泰安(Rolf A. Stein)著,呂鵬志譯,〈二至七世紀的道教與民間宗教〉,《法國漢學》第7輯(2002),頁39-67。
任繼愈《中國道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呂鵬志,〈天師道授籙科儀──敦煌寫本S203考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7.1(2006),頁79-166
李豐楙,〈救劫與度劫:道教與明末民間宗教的末世性格〉,黎志添主編,《道教與民間宗教研究論集》,香港:學峰文化出版社,1999 年,頁40-72
李豐楙《誤入與謫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學論集》,臺北:學生書局,1997 。
李豐楙《憂與遊:六朝隋唐遊仙詩論集》,臺北:學生書局,1996 。
柏夷(Stephen R. Bokenkamp)著,孫齊譯,〈蠶與菩提樹:靈寶派取代佛教的嘗試以及我們定位靈寶道教的嘗試〉,《道教研究論集》,上海:中西書局,2016年,頁1-20。
柏夷《道教研究論集》,中西書局,2015。
胡孚琛《魏晉神仙道教》,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
孫齊,〈從領戶治民到出家住觀──中古道教體制變遷述論〉,《中國中古史研究》第7卷(2020),頁60-82。
索安(Anna Seide)著,王宗昱譯,〈老子和李弘:早期道教救世論中的真君形象〉,《國際漢學》第11輯(2004),頁189-195。
高萬桑,〈教團的創建:十三世紀全真教的集體認同〉,張廣保編,宋學立譯,《多重視野下的西方全真教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12年,頁9-54。
康儒博《修仙:古代中國的修行與社會記憶》,江蘇人民出版社,2019。
張超然,〈援法入道:南宋靈寶傳度科儀研究〉,《臺灣宗教研究》第13卷第2期(2014年12月),頁99-140
陳國符《道藏源流考》,北京:中華書局,2014。
麥谷邦夫,〈道家、道教中的氣〉,小野澤精一等編、李慶譯,《氣的思想:中國自然觀與人的觀念發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傅飛嵐(Franciscus Verellen)著,呂鵬志譯,〈二十四治和早期天師道的空間與科儀結構〉,《法國漢學》第7輯(2002),頁212-253。
傅飛嵐(Verellen Franciscus)著,呂鵬志譯,〈天師道上章科儀──《赤松子章曆》和《天辰章醮立成曆》研究〉,黎志添主編,《道教研究與中國宗教文化》,香港:中華書局,2003年,頁37-71
普鳴(Michael J. Puett)著,張常煊、李健藝譯,〈神之登天:解脫、神游與天游〉,《成神:早期中國的宇宙論、祭祀與自我神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0年,頁201-312
劉屹,〈死後成仙:晉唐至宋明道教的「煉度」主題〉,《唐研究》第18卷(2012),頁225-247
黎志添,〈天地水三官信仰與早期天師道治病解罪儀式〉,《臺灣宗教研究》第2卷第1期,(2012),頁1-30
謝世維,〈天文與出世:道教經典建構模式〉,《天界之文:魏晉南北朝靈寶經典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頁25-62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道教概論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