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年第1學期-0365 形上學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期中考 30 申論題
期末考 40 申論題
出席率與課堂參與 30 分組討論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70人,已有55 人選讀,尚餘名額15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梁奮程

教育目標

形上學基本上是對實在的基本與一般特性之研究,而在討論這些基本特性之前,我們必然遭遇到一個重要的形上學問題,即「為什麼是有而不是無?」本課程將圍繞上述問題作為核心展開課程討論。在西方傳統的討論脈絡下,神學家用「上帝」來說明存在,上帝是世界萬物存在之源。但是,為什麼一個精神實體可以讓物質世界存在呢?要如何理解上帝這個存有者,一個超越時空的存有者?神學家背後的思考其實預設了「一定是有而不是無」。如果不一定是有而不是無,我們要如何思考「虛無」的可能性呢?除了上述基本問題外,本課程還會討論相關的形上學課題,諸如因果性、本質與存在、必然性、物質與抽象對象、心靈與能動性等課題。

課程概述

在中西思想發展中,對於宇宙人生普遍原理的整體思辨,以及對於終極真際(ultimate reality)的理性關懷,不僅指示了哲學之為形上學的追求,也標誌了人類心智與精神活動的重大成就。什麼是構成宇宙自然的基本原理?什麼是支配宇宙自然的普遍法則?這原理與法則和人有什麼關係?人在宇宙之中,居於何等地位?什麼是宇宙人生的究極真相?在變遷不已的表面現象背後,是否有永恆不變的原理?對於這些永恆哲學的同時也是形上學的問題,無論中西,古代賢哲都曾提出各種解答。這些答案頗有相似之處;說明人類思想發展到崇高境界的時候,確有能超越特殊歷史和社會背景的精神會通。然而另一方面,這些答案也有相異之處,正好說明中西思想與哲學同途殊歸的發展。本課程主要將介紹 (一) 中西形上學的概念與意義;(二) 研究範圍與主要課題;(三)歷史流變概述;(四)當代形上學主要議題。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Bede Rundle, Why There Is Something Rather than Nothi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形上學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