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年第1學期-1940 論勞動與階級的形成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 配分比例 | 說明 |
---|---|---|
課堂報告 | 40 | 需各組同學事先閱讀材料(或自選與想探索議題相關的文獻)並協助導讀, |
課前小作業&課堂討論 | 30 | 課堂參與及討論是評分依據,並需要繳交課前小作業。 |
期中報告 | 10 | 針對期末報告提出規劃,準備約20分鐘 |
期末報告 | 20 | 各組請於最後兩週準備約20-30分鐘的口頭報告 |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50人,已有28 人選讀,尚餘名額22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教育目標
課程介紹與目標
全球性的經濟增長放緩,資本主義矛盾加劇,高度彈性化及不穩定的勞動及社會貧窮化的問題層出,像是佔領華爾街到台灣抗議《勞基法》修惡,都是對此的反彈。近年無論是正向產業的發展,以及「小確幸」到「厭世」情感,也凸顯勞動主體形構的情感轉向。本課程以勞動及工人階級的形成切入,涵蓋五個面向,嘗試理解當代的勞動問題。第一個面向從經典的理論出發,介紹馬克思的觀點談勞動力與階級的形成,以及異化。第二個面向則談工作倫理的形成、運作與變化。第三個面向討論當代貧窮化問題與不穩定階級。第四個面向則從政治經濟問題轉向情感,討論新自由主義的情感政治,尤其是正向情感如何支撐資本主義的運作,以及隨矛盾漸增下的情感回應。第五個面向則談勞動文化的再現,包括了工人文學、工人口述歷史等等。
預期學習成效
1. 學生將對工作與勞動的理論有基本的認識。
2. 學生將培養連結理論與日常生活文化的深度觀察能力。
3. 學生將拓展社會與文化分析的角度。
授課形式
每週3小時的課堂中,前半部我會介紹當週內容重點,並由學生分組報告其負責的閱讀內容,並鼓勵其他參與學生回應,後半部則針對該週報告相關的問題,進行分組討論。除了小組報告,並設有期末報告,鼓勵同學探索其有興趣的議題。課前小作業則鼓勵同學先理解當週大概內容或提出想法問題等。自主探索、協同合作、互相學習!
評量標準
1. 課堂報告(40%):需各組同學事先閱讀材料(或自選與想探索議題相關的文獻)並由一組協助導讀,各組同學也需要於課堂針對問題分享及討論。另對於報告,請提出(1)鼓勵性建議,認為報告者哪裡好、提出了什麼有趣的閱讀觀點或看法;(2)建設性建議,你同意或不同意的意見或其他想法,促進討論。
暫定安排:各組期中考前報告一次,期中考後報告一次。
2. 課前小作業&課堂討論(30%):課堂參與及討論是評分依據,並需要繳交課前小作業。
3. 分組期中(10%)與期末報告(20%)
– 1份期中報告:針對期末報告提出規劃,準備約10分鐘。
– 1份期末報告:各組請於最後兩週準備約30分鐘的口頭報告。
– 請注意相關規定:內容請遵循合適的引用格式,牽涉訪談對象部分請遵循相關訪談倫理。請勿抄襲,任何抄襲行為將以不合格計算。
– 如有牽涉訪談,請先諮詢老師。並請先提供訪談大綱與約訪說明,事先與受訪者預約時間。注意:任何受訪者沒有義務與責任需要協助課業的訪談,請尊重其意願與時間的安排,請勿臨時約訪。
課堂口頭報告討論係用來評量學生對於每週閱讀文本與相關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他們整理論點、報告、參與討論的能力。期中與期末報告進一步評量學生在綜合理解各概念後,如何運用在社會分析並將分析發展為完整論點的能力。
課程資訊
基本資料
選修課,學分數:3-0
上課時間:二/6,7,8[SS213]
修課班級:社會系1-4
修課年級:年級以上
選課備註:推廣部隨班附讀請獲得老師同意。
教師與教學助理
授課教師:鄭亘良
大班TA或教學助理:尚無資料
Office Hour需事先另約
授課大綱
授課大綱:開啟授課大綱(授課計畫表)
(開在新視窗)
參考書目
W2 9/20 青年勞動:當代青年面對的勞動問題
林宗弘等。2011。《崩世代:財團化、貧窮化與少子女化的危機》。台北:台灣勞工陣線。
Wang, C. 2017. ‘The future that belongs to Us’: Affective politics, neoliberalism, and the Sunflower Move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 20(2), 177-192.
小組報告:
從1223城市游擊看工會組織與青年運動:https://www.coolloud.org.tw/node/90086
延伸閱讀:
羅小茗編。2018。〈專題:青年與工作〉。《熱風學術網刊》8。http://www.cul-studies.com/ArticleCat/index/catid/3.html。http://www.cul-studies.com/Uploads/image/20190319/20190319214833_35453.pdf
曾仲堅。2010。〈沒有時間——工作中的短期結構與長期打算〉。《寫在下一次金融海嘯之前》,許寶強、羅永生、馬國明編。香港:進一步多媒體。
W3 9/27 商品&階級的形成
Giddens, A. (1981) “Property and Class Society” Contemporary Critiqu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h. 5, pp. 109-128.
小組報告:
Jean-Numa DUCANGE。2020。《沙灘上的馬克思,生活中的資本論》。林承賢譯。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第三章、第四章。
蘇國賢。2014。〈階級與階層〉。《社會學與臺灣社會》(第四版),王振寰、瞿海源主編,頁121-149。高雄市:巨流。
延伸閱讀:
David Harvey。2010。〈《資本論》,第一部分:商品與交換〉。《跟大衛哈維讀《資本論》》卷1。劉英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David Harvey。2010。〈《資本論》,第三部分:勞動過程和剩餘價值的生產〉。《跟大衛哈維讀《資本論》》卷1。劉英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Seabrook, J. (2002) “Class: alive and kicking” The No-Nonsense Guide to Class, Caste and Hierarchies. Oxford: Verso, Ch. 6.
W4 10/4勞動力的非人化&麥當勞化工廠
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文馬克思主義文庫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marx/marxist.org-chinese-marx-1844.htm。
Ritzer, G. (1996) The McDonaldization of Society.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Changing Character of Contemporary Social Life. Thousand Oaks, Calif.: Pine Forge Press. Ch. 2
小組報告
張晉芬。2013。《勞動社會學》。台北:政大出版社。第二章、第五章第二節
Bauman, Z.。2002。《現代性與大屠殺》第四章。譯林出版社。(原文:Bauman, Z. (1991) Modernity and Holocaust. Cambridge: Polity. Ch. 4
影片
Charlie Chaplin - Factory Scene - Modern Times (1936): https://youtu.be/6n9ESFJTnHs
W5 10/11 工作倫理的誕生
Bauman, Z。2006。《工作、消費與新貧》第一章。王志弘譯。台北:巨流。(或參見吉林出版社版本)
小組報告:
David Graeber。2019。《40%的工作沒意義,為什麼還搶著做?論狗屁工作的出現與勞動價值的再思》。李屹譯。台北:商周。前言&第六章。
延伸閱讀:
蔡明璋。2014。〈經濟與工作〉。《社會學與臺灣社會》(第四版),王振寰、瞿海源主編,頁317-342。高雄市:巨流。
W6 10/18 工作倫理到消費美學
Bauman, Z。2006。《工作、消費與新貧》第二章。王志弘譯。台北:巨流。(或參見吉林出版社版本)
小組報告:
謝國雄。1997。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論勞動與階級的形成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