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年第1學期-1945 不平等與社會政策分析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期中考 25
期末考 25
上課出席與參與討論 10
繳交主題學習心得 20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50人,已有43 人選讀,尚餘名額7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謝志龍

教育目標

一個社會中的人們,根據某種「屬性」或「標準」而區分為不同社會類別/等級的安排方式,即為「社會階層化」。用來區分社會階層的標準或屬性,每個社會不盡相同,大致上包括職業、性別、年齡、教育、族群、權力、地位等。社會階層化的研究其實就是在研究社會的不平等現象:社會學家並不將不平等現象當作隨機分配在個人身上,而是從群體的角度來看團體和團體間之不平等關係,此些不同的團體即為「社會階層」。在同一社會階層裡,團體的成員往往享有同等的或類似的社會資源;隸屬於不同階層的成員,具有不同的地位,此種不平等的地位常會對下一代產生影響。由於不同階層/階級的上下排列往往是彼此傾軋的結果,且仍將不斷持續進行當中,因此探討其分層的原因、機制、影響、過程等就十分重要。學者通常也稱之為「社會不平等」。 根據社會的不平等現象,政府往往會提出相互應對的政策,試圖解決這些社會問題。有鑑於社會問題幾乎都是鑲嵌在社會結構或脈絡演變而來,凸顯出問題的公共性與集體,因此社會政策正是影響公共福利的國家行動。社會政策為整體公共政策之一環,強調國家介入社會整體公共性或集體性的事務,而非個人小群體的私人層面。社會政策的範圍甚為廣泛,且可能隨著意識型態、政治、社會或經濟的變化而調整,尤其是為回應社會的訴求,必須經常增(修)訂法規。 本學期課程分為三部分。第一為「理念基礎篇」:探討與不平等相關的社會政策的意涵、意識型態、價值及其發展脈絡;第二為「社會安全篇」:聚焦於社會經濟地位的不平等及其相對的社會保障,包括社會保險與社會救助;最後為「社會福利篇」:以經歷不平等的人口群為對象之社會政策與立法,包括老人、兒童及少年、性別、新移民及身心障礙者等。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授課教師不要求各位同學買書,但各位同學必須仔細研讀授課教師所準備的PPT。PPT的內容是依據每週上課進度所編排,並且作為期中與期末考試的題庫來源。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不平等與社會政策分析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