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年第1學期-1953 結構主義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出席與課堂參與 40
導讀 30
文本閱讀memos 30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50人,已有51 人選讀,尚餘名額-1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陳逸淳

教育目標

「社會結構」這個概念,在當代人文社會科學的領域當中,幾乎可以說是個最基本的、社會學的學徒們朗朗上口的重要概念。然而,究竟什麼是社會的「結構」呢?在概念史上,「結構」這個概念在人文社會科學的領域其實是一個相當晚近的發明。本課程將從知識社會學和概念史的角度出發,去梳理「結構」這個概念的起源、生成、變化,以及其所帶來的影響。二十世紀初,語言學家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從涂爾幹的宗教研究中得到啟發、進而發展出「結構語言學」,結構主義於焉誕生。到了二十世紀中葉,李維史陀(Claude Lévi-Strauss)構築了當代的結構主義的雛形,並進一步引響了結構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和存在主義的發展,更間接促成了後現代主義和後結構主義的誕生。本學期課程將沿著這條線索,去理解何謂「結構」、「社會結構」,以及對結構主義的批判、對話與反思。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弗朗索瓦‧多斯,2004,《從結構到解構︰法國20世紀思想主潮》,中央編譯出版社。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結構主義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