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年第1學期-1968 教育與社會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小組口頭報告 40
電影心得一篇 20
期末考試 40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50人,已有30 人選讀,尚餘名額20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鍾有良

教育目標

  教育的用意是為了將孩子保護起來使其在熟悉舒適的環境中快樂的學習嗎?還是為了讓人處顛躓中仍能逆乎常緯獨辟新路,以求「百鍊成鋼」?你怎麼看待教育?中西文化的教育有什麼不同?中西方教育體制在全球化下會走向更單一或更多元?教育機會與成就的階級區隔是在擴大或是縮小?當社會越來越走向開放時,現代人如何應該如何放眼看世界?教育體制如何塑造公民的世界觀與精神樣貌?   這門課要求同學細讀每週的閱讀材料文本,並採取一種歷史視角來重新思考與討論當代的教育。當我們這樣看待教育時,其實也是重新認識社會。課程首先以當代教育體制中普遍出現的封閉精神困境為問題意識,並以探討西方與近現代中國的文化傳統作為起點。課堂上將著重討論中西方各自如何形成自身的教育體制,以及中西方如何在自己的教育體制中看待自身的社會和文化傳統。透過選讀教育問題研究的著作,在傳統與現代的教育論述之間進行辯證思考,以比較其中社會性質與教育問題之異同,有助於我們觸類旁通找到借鏡或參照。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格雷格.盧金諾夫、喬納森.海特,2020,《嬌慣的心靈:”鋼鐵”是怎麼沒有煉成的?》,三聯書店。
Richard, Carl J.,2020,《古典傳統在美國》(中譯本),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錢穆,《師友雜憶》,台北:三民書局。
梁漱溟,《朝話》,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葉榮鐘,〈我的青少年生活〉,收錄於葉榮鐘全集2:《台灣人物群像》,台中:晨星出版。
呂赫若,〈一年級生〉,《呂赫若小說全集(下)》,台北:印刻出版社。
強世功,2008,〈九龍城寨與香港大學──香江邊上的思考之五〉,《讀書》2008年第3期。
RobertD. Putnam,2017,《我們的孩子》,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教育與社會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