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年第1學期-3210 社會:空間的社會生產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 配分比例 | 說明 |
---|---|---|
課堂報告和出席 | 25 | 課程以講授和討論方式進行,每週安排同學負責閱讀材料之摘要報告,和閱讀心得,並提出問題。A4一頁,報告當天書面繳交(列入六篇作業之一)。請勿無故缺席課堂報告(無法到課報告請事先請假)。(防疫期間)每週點名),出席率列入平時成績計算。 |
平時作業 | 25 | 每位同學需就各週之指定教材,任選六篇撰寫閱讀心得,期中考前和期末考前各繳三篇,每篇A4一頁左右書面繳交。切勿缺繳。 |
期中/期末考試 | 50 | (分數各佔25%)申論題,非開放考試。 |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20人,已有20 人選讀,尚餘名額0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教育目標
從埃及金字塔、方尖碑,羅馬帝國凱旋門,中世紀節慶廣場、哥德式大教堂,十七世紀專制君主象徵的凡爾賽宮,十八世紀沙龍、咖啡館,十九世紀巴黎林蔭大道、拱廊街、百貨公司,萬國博覽會,二十世紀集中營、難民營以及當代的都市街道、公園、遊樂園、摩天大樓、超市、酒吧,網咖、俱樂部、KTV、遊民、汽車旅館、健身房、博物館,美術館,展覽館以至非地之地的網際空間。這些空間各自在不同的歴史時空,不同的社會脈絡、政經結構下展現其神聖、崇高、美感、踰越、權力、理性論辯、都市現代性和消費經驗、展示文明進步、社交閒暇生活、帝國殖民治理以及棄置非人的裸命情境等不同的空間意義和作用。
空間並非沉默的物體,也非純然美學觀照下的建築體,不管是做為建物、街道、場所、城市、國度或地理區域,空間都不斷在歷史社會的脈絡和政經結構中述說自身的意義和故事,銘刻時代記憶和權力痕跡。空間可以是一種言說、一種符號、一種實踐,在形式建構的過程中,生產或再生產出社會、文化、權力和日常生活意義。人創造空間,空間也創造人。空間成為一個可解讀的文本或辯證的意象(dialectic image),既是我們介入當代社會情境,捕捉生活經驗,掌握時代氛圍的切面,也是我們觀察不同力量運作的場域。空間型塑的現代性或後現代性經驗,體現的公共領域精神,展現的生活風格和型態以及做為權力支配或抗爭的場域,或成為資本主義體系的符號,榨取生產、消費、休閒勞動力的資本化空間,或做為差異化的性別空間,污名化的社會排除空間,潛伏流動的情慾空間,文化展覽化的觀光空間,這些都已是當代空間的社會文化思辨的主要議題。在空間的歷史記憶、美學形式、規劃設計和政治經濟批判的討論之外,我們有必要將空間帶入日常生活實踐,從社會/文化/權力的脈絡進行解讀。
空間至關重要,如同當代法國思想傅柯(Foucault)所說:「空間在任何型式的社會生活中都具基礎性,空間也在任何權力的行使中具基礎性」。本課程將深入分析幾種空間類型及其社會、文化與權力的生產和效應:從空間的生產與權力出發,接著探討禁閉的規訓空間、裸命的例外空間、展示的再現空間、都市漫步的空間、消費的符號空間、凝視的觀光空間、反叛/革命的空間、性別化的差異/特異空間、禁忌的情慾空間、族裔空間的領域化、藝術介入的社區空間、非地方的異質空間性。
這些空間的分析,我們將透過傅柯的空間/知識/權力關係,挖掘空間的安排、佈置、結構如何成為權力生產和規訓的機制,以及阿甘本(Agamben)視集中營為生命政治化的體現,展現在主權構作出的例外狀態,並藉以製造出不受法律保障,被剝除公民資格,任人宰割的裸命(bare life)情境。此外,則將嘗試深入當代社會文化脈絡中各種不同面向的空間觀和空間解讀方式,包括博物館、展覽會如何做為殖民治理工具,族群形象如何被再現書寫;城市街道公園如何做為步行、漫遊、抗爭、情慾的用途;城市消費空間和城市意象如何做為一種符號交換價值;女性主義關懷的性別化空間如何受到差異化和特異化對待;藝術介入社區的美化或異化。同時也將繼續深入幾個思想家:哈伯馬斯(Habermas)挖掘十八世紀資產階級公共領域,沙龍、咖啡館、俱樂部如何開啟理性自由論辯民主空間的範型;巴赫定(Bakhtin)的拉伯雷研究深刻細緻的勾勒嘉年華、節慶如何提供一塊民間對抗官方、宗教、正典、常規的身體狂歡踰越的空間。希冀透過介入上述思想家的概念論述以及相關議題討論,對空間的社會形式、文化意義,權力生產保持高度的問題意識和敏銳的析辨。
課程資訊
基本資料
必修課,學分數:2-0
上課時間:二/9,10[SS203]
修課班級:共必修1-4
修課年級:年級以上
選課備註:與社會系1969課程雙掛,社會系不得選修
教師與教學助理
授課教師:黃宏昭
大班TA或教學助理:尚無資料
Office Hour課堂時間
授課大綱
授課大綱:開啟授課大綱(授課計畫表)
(開在新視窗)
參考書目
M.Crang,《文化地理學》(Cultural Geography)(巨流,2004)
Tim Cresswel,〈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Place:a Short Introduction) (台北:群學,2006)
Simon Parker,《遇見都市:理論與實踐》(Urban Theory and the Urban Experience:Encountering the City)(台北:群學,2007)
Henry Lefebvre,《空間的生產》(The Production of Space)(北京:商務印書館,2021)
Linda McDowell,《性別、認同與地方:女性主義地理學概說》(台北:群學,2006)
王志弘等,《文化治理與空間政治》(台北:群學,2011)
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明文書局,1993)
畢恆達,《空間就是權力》(台北:心靈工坊,2001)
----------,《空間就是性別》(台北:心靈工坊,2004)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社會:空間的社會生產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