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年第1學期-3412 議題導向:社區營造與農村產業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課堂學習單 40
校外實習課程心得報告 30
專題報告 30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40人,已有43 人選讀,尚餘名額-3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郭應哲

教育目標

本課程以「食農教育」重新省視食與農的概念,並藉由飲食讓學生實際體驗各種台灣傳統及創新的食物,透過五感、吸引興趣,進一步強化學生對在地農業的重視及了解;使學生切身關懷、瞭解與解決傳統農村產業與社區長期亟待解決議題,並予以實踐操作。 本課程結合農委會「農村產業之引導參與與實習體驗計畫」及教育部「素養導向高教學習創新計畫」,帶領學生體驗食農教育,深化社區經營,朝向跨域學習、社會實踐及環境永續,推廣農村產業。 接續透過與教育部素養計畫結合,帶領學生下鄉親身體驗農村外,藉由實習課程設計:1.偏鄉農村社區蹲點、2.小農及農產品的網路行銷、3.手工自然發酵與社區聯結;本課程採跨域學習,引導學生走出教室,深切體驗並陪伴當地農業生產者,從生活的共同體,走向經濟的共同體;了解地方傳統農村社區生活以及對在地農業行銷的策略試擬,加上與農民合作,更實際的契合現況解決農業產銷問題,並就環境永續的困境及問題討論;另結合傳統庶民手工發酵產品,讓學生經由體驗傳統手工自然發酵蔬菜加工,如雲林大埤酸菜為例,讓學生體會傳統手作的樂趣,並了解其意義;而後連結當代網路行銷如自媒體、文創點行銷,替過去農民單純的自產自銷通路另闢蹊徑,推廣該傳統產業。 再藉由與農會或農民互動,讓學生可以實際瞭解台灣農業的真實現況,以及認識台灣農業的創新模式。經由學習從產地到餐桌的食農教育。透過課程設計,讓學生理解食農教育與台灣農村的真實面貌。 本課程將在彰化縣、雲林縣、嘉義縣、台中市、南投縣等有農業健全基礎農業縣上,以食農教育作為介面,推廣其農產品及在地美食文化等等,建立農村產業的新經營模式課程。將當地的人、文、地、產、景等各方面串聯,強化在地特色農特產行銷,促動農村產業的新方向。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1.王本壯等作,《落地生根:台灣社區營造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唐山出版社,2014年1月。
2.李天賞(編),《台灣的社區與組織》,台北:揚智,2005年。
3.林瑞穗、林萬億,《社區發展與村里組織功能問題之探討》,台北:行政院研考會,1996。
4.山崎亮 著,莊雅琇 譯,《社區設計》,台北市:臉譜出版,2015。
5.陶蕃贏,《社區組織與社區發展實務》,台北:五南書局,1994。
6.豐年社,《思維決定出路:小鎮CEO的添農八部轉型學》,財團法人豐年社附設出版部,2018/11/09。
7.增田寬也著,賴庭筠、李欣怡、雷鎮興、曾鈺珮譯,《地方消滅:地方創生的理論起源》,行人出版社,2019年7月9日。
8.岩佐十良著,鄭舜瓏譯,《地方創生x設計思考:「里山十帖」實戰篇》,中衛,2018/08/28。
9. 洪震宇著,《風土經濟學:地方創生的21堂風土設計課》,遠流,2019/10/30。
10.蘇煥智、葉紘麟著,《地方自治與地方再生》,允晨文化,2018/09/01。
11.木下齊著,張佩瑩譯,《地方創生:觀光、特產、地方品牌的28則生存智慧》,不二家,2018/04/03。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議題導向:社區營造與農村產業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