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年第1學期-6502 方法論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 配分比例 | 說明 |
---|---|---|
課堂討論及習作 | 50 | |
期末報告 | 50 |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70人,已有3 人選讀,尚餘名額67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教育目標
對社會科學而言,研究方法意謂「以某種深思熟慮過的方式來接觸世界,從而更加了解這個世界」;而方法論則是對於研究方法的後設思考,在於探究不同研究方法如何理解與認識世界的預設,而這便牽涉到對社會事實是怎麼樣的存在(本體論/存有論),以及如何認識社會事實及其認識的本質(認識論)的探討。在本課程中,我們首先將針對社會科學的三大典範:實證主義、解釋主義、批判理論的本體論、認識論進行探究,進而理解這三大典範如何導引出各自的方法論;同時,我們也將閱讀及討論以這三個典範寫成的研究論文,來協助修課同學了解如何運用這三個典範的方法論來做研究,以及不同的典範可以帶我們看到什麼。最後,修課同學也必須在修課過程中進行研究論文寫作的練習,且特別著重在研究問題與方法論的思辯與書寫,藉此更深刻地理解方法論的意義,並熟悉方法論在學術研究中的運用。
課程資訊
基本資料
必修課,學分數:3-0
上課時間:日/6,7,8[SS301]
修課班級:社工博1
修課年級:年級以上
選課備註:不開放推廣部附讀
教師與教學助理
授課教師:鄭怡世
大班TA或教學助理:尚無資料
Office Hour開學後公佈
授課大綱
授課大綱:開啟授課大綱(授課計畫表)
(開在新視窗)
參考書目
指定閱讀文獻:
古允文譯,Gosta Espin-Anderson原著(1999)。《福利資本主義的三個世界》。台北:巨流。
李維倫、賴憶嫺(2009)。〈現象學方法論:存在行動的投入〉,《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25,275-321。
呂又慧、梁瓊宜(2016)。〈從病人到人─專業關係再建構?精障會所工作者之主體性生成歷程〉,《臺大社會工作學刊》,33,129-170。
帕瑪譯,Richard E. Palmer原著(1992)。《詮釋學》。台北:桂冠。
梁其姿(1997)。《施善與教化:明清的慈善組織》。台北:聯經。
陳毓文(2008)。〈國內安置少年自殘行為之探究:自殘方式、理由與解釋因素〉,《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2(1),1-53。
程樹德等譯,Thomas S. Kuhn原著(1994)。《科學革命的結構》。台北:遠流。
黃丘隆譯,Èmile Durkheim原著(1990)。《社會學研究方法論》。台北:結構群。
黃瑞琪(1994)。《馬克斯論方法》。台北:巨流。
黃瑞琪(2007)。《批判社會學》。台北:三民。
鄭怡世、巫麗雪、劉幸宜(2017)。〈台灣老人日間照顧服務從業人員職場疲勞之探究〉,《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21(2),145-188。
鄭怡世、蕭琮琦、張緡鏐、周千郁(2015)。〈同理中的跨越:以臺灣Wraparound方案親代與子代夥伴服務經驗為對象的探究〉,《臺大社工學刊》,31,165-216。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方法論歷史開課紀錄查詢